7月6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辦“貫徹二十大精神 深化‘三個年’活動 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黃思光圍繞“當好現代農業國家隊 建設世界知名農科城”主題介紹有關情況。
楊凌示范區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國家隊”,在育種方面有著光榮傳統和耀眼成績,為我國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楊凌示范區集聚了1000多名育種科學家、66個省部級技術平臺、100多家種業企業以及350個示范推廣基地;在作物遺傳育種、牛羊克隆技術、反芻動物遺傳進化、蘋果抗逆生物學等基礎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累計培育新品種1100多個。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以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為目標,搭平臺、建機制、聚要素、強示范,著力重塑現代種業創新生態,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大學為支撐、企業為主體、園區為平臺的政產學研用金相結合的種業發展新格局。
黃思光介紹,楊凌示范區大力推進種業源頭創新,深化區校協同,成立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組建7名院士領銜、包括35名國內頂尖專家在內的技術創新團隊,建立了以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蔬菜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組織開展了一批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楊凌示范區近三年審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236個,其中國審品種21個,占全省的84%;5項種業技術研發成果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對楊凌示范區而言,做大做強種子事業既是我們履行‘國家隊’職責的重要責任擔當,也是我們立足科教資源、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的現實需要,更是我們建設‘農科新城’的題中之義和關鍵之舉。”黃思光說。
下一步,楊凌示范區將充分發揮秦創原農業板塊和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示范引領作用,持續加強創新攻關、示范推廣、要素集聚、培優扶強,著力打造旱區種業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集聚區,讓越來越多的楊凌良種走向全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劉坤 實習生 倪雨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