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李濟樸 記者 殷博華
“葫蘆皮硬,瓤軟,這里需要雕刻大切口,下刀就要慢一些,采用‘豆腐塊切法’進行慢雕;這一塊要走線,刻線的時候要采用‘沖刀’。”7月7日,記者來到西安市群眾藝術館,今年72歲的梁平安正向參觀者介紹葫蘆刻畫技藝。
梁平安是西安非遺文化關中葫蘆制作技藝代表傳承人。“葫蘆諧音‘福祿’,是傳統吉祥物之一,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鐘愛,且小巧易收藏。”他說,愛上這一行是打小受家庭的影響。
梁平安的父親擅長竹編與雕刻技藝。耳濡目染下,他學會了雕刻技藝,工作后又不斷學習、研究書法與繪畫,習得一手扎實的繪畫功夫。
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請他在葫蘆上刻字。從那之后,梁平安就和葫蘆結了緣,至今已有20多年。
葫蘆表面為曲面,在上面刻字作畫很不容易。為了雕刻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梁平安不斷摸索鉆研,在常規的葫蘆刻畫技藝基礎上,他創新融入了書法、篆刻、彩繪、烙畫、鏤空等表現形式。
“葫蘆主要分為大葫蘆、亞腰葫蘆、扁圓葫蘆、長柄葫蘆、匏子葫蘆五種。雕刻一個葫蘆要經過挑選、清洗、繪制圖案、雕刻、打磨、上色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耐心細致。”梁平安說,“非遺文化植根于人們的喜聞樂見之中,顯現于時代的主旋律之中。”
在他看來,葫蘆刻畫已不僅僅是自己的藝術愛好,更是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
二十多年來,梁平安致力于用葫蘆刻畫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作了十二生肖、青銅器、何尊等傳統文化系列,八大怪、兵馬俑等傳統民俗系列,南湖紅船、紅軍過雪山等紅色故事系列,以及喜迎十四運、喜迎二十大等系列千余件藝術作品。
觀梁平安創作的每一件葫蘆刻畫作品,都飽含著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按照時代主旋律,對非遺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增強其藝術感染力和時代感召力,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更多人喜歡上傳統文化,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梁平安說,“這就是非遺人的情懷和責任。”
為助力鄉村振興,梁平安專門在翠華山設立了關中葫蘆工坊。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非遺項目本來就源自鄉村,文旅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兩者也是互助的關系,希望我設立的葫蘆工坊能夠結合西安的旅游熱潮,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梁平安說。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