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閆智 首席記者 李榮
“老宋啊,我孫女現在快十歲了,長得俊得很。明年耍社火,一定要讓我娃參加啊!”
“我孫子今年看完社火也嚷嚷著要參加,老宋,你看看我娃行不?”
面對老朋友的請求,宋志榮笑著說:“能行么,完了把娃們引過來,明年耍社火,我好好給娃選個角色。”
宋志榮和朋友所說的“耍社火”,是西安周邊地區廣泛流傳的傳統民俗節目。據相關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社火表演,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但那時并非為了娛樂,而是用于祭祀祈禱。
“隨著社會的發展,戶縣社火表演的時間遷移到了春節期間。以祭祀為主的內容,經過多年的演變,成為在元宵節表演、以古典喜劇為主的戶縣獨特的大型廣場民間表演藝術。”7月6日,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區草堂鎮的戶縣社火傳習所里,74歲的戶縣社火省級非遺傳承人宋志榮說起戶縣社火的歷史沿革。
“一場社火表演通常從正月十五開始,持續3天至一周,每天演出4-8小時左右,表演隊伍長達三四公里。”宋志榮說,戶縣社火中名氣最大、特點最突出的是高臺芯子社火。
高臺芯子社火的四大特點是高、險、妙、懸,造型精妙、氣勢恢宏。芯子由鋼筋做成,是連接社火表演組的“骨架”,要在保證美感、契合故事情景的基礎上,能夠同時承受數個孩童的重量。
“耍社火是過年時村里人的頭等大事,也是全村人都參與其中的慶典節目。大家熱情越高,社火表演就越精彩。”宋志榮說,每逢要演社火,每家每戶有手藝的出手藝、有人力的出人力,全村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為了讓古老的文化遺產守住根脈,在煥發生機中得以永續發展,2008年,戶縣社火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宋志榮被確立為社火代表性傳承人。
怎么讓這種大型表演擺脫時空限制?怎么讓這種藝術形式傳承發揚光大?
2008年,宋志榮和另外兩位戶縣社火傳承人曹靜香、何東繼共同商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微縮社火。”經過三人日思夜想,終于想出這個主意:即用真實的場景將娃娃展現出來,讓大家可以隨時觀看。
說干就干!
早年間,宋志榮曾跟隨省戲曲研究院國家一級編劇張曉斌學習戲曲知識,有社火芯子的相關知識,因此負責內容創作;曹靜香熟知社火所需發飾、戲帽、鞋子、衣服的樣式和表現形式,負責工藝方面;何東繼有電焊方面的技能,負責微景觀的構造。
2009年,三人憑借記憶中的社火現場,按照一定比例,將社火表演時的熱鬧場面還原成微縮模型。同年6月,恰逢第三個“世界非遺日”,他們便把做好的二十多臺微縮社火搬到了戶縣文廟廣場展出,立刻引起轟動。
“沒想到大家這么感興趣,把展臺圍得水泄不通。”展出盛況讓宋志榮三人感受到莫大的鼓舞,增添了繼續做下去的信心。
歷時十多年的發展,微縮社火已成為戶縣社火的標志性招牌。截至目前,宋志榮、曹靜香和何東繼三人已制作了七八百幅作品、六千多個不同的微縮社火人物。
在戶縣社火傳習所兩個展廳里,陳列著英雄人物、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微型劇場、抗疫等多個主題上百件代表性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見證著傳統藝術的傳承,同時記錄著時代前行的足跡。
“這是一門需要時間來雕琢的技藝。”展望戶縣社火未來傳承發展之路,宋志榮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參與其中。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宋志榮的十多位徒弟已能獨當一面。“都是對社火的喜愛,把我們這群人綁在了一起。”宋志榮高興地說。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