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二日,無人機在朱雀國家森林公園拍攝的秦嶺山脈壯麗景象。 記者 杜瑋攝
■ 秦嶺陜西段2022年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等級區域占比為99.3%
■ 區域內11個縣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
■ 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增幅密度全國第一
■ 朱鹮數量由7只增加到5300余只
7月13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省秦嶺辦)獲悉:目前,秦嶺陜西段2022年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等級區域占比為99.3%,53個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達到Ⅲ類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秦嶺區域內的11個縣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秦嶺生態環境質量穩步向好。
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牢記“國之大者”,持續鞏固拓展專項整治工作成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切實當好秦嶺衛士。
齊抓共管,工作合力持續增強。我省始終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作為政治任務擺上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秦嶺一線實地調研,省人大扎實開展《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執法檢查和監督調研,省政協召開“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專題協商座談會,省高院召開秦嶺沿線七省(市)高級人民法院秦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會議,發布《秦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陜西宣言》,省檢察院會同七省(市)建立跨區劃協調配合機制,省秦嶺辦印發秦嶺保護工作要點、責任清單,全省上下協同發力,基本形成條塊結合、縱橫聯動、齊抓共管的秦嶺保護工作格局。
堅持問題導向,整治成效顯著。我省深入推進突出問題動態排查、礦山專項整治、農家樂集中整治、旅游景區整治督導檢查,扎實開展交叉執法檢查、專項督察、明察暗訪,加大有獎舉報宣傳和典型問題曝光力度,解決、整改了一批重點難點問題。全省非法采砂行為查處工作和白河縣硫鐵礦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省級年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動態臺賬問題數量由2022年的415個減少至今年的87個(現已備案銷號29個),全省56座整改提升類小水電站全部接入視頻綜合監管系統,受理群眾舉報問題線索237條,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生態環境問題700多個、處分700多人。
提升監管水平,建成多維監管體系。切實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我省積極推進秦嶺生態衛星研發,加密衛星遙感影像獲取頻次;建立秦嶺視頻綜合監管系統,逐步將秦嶺區域小水電站、涉礦企業、尾礦庫、農家樂等納入監管系統,實行在線實時監控;建立全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調整優化全省秦嶺區域網格劃分,配備四級網格員6004名。我省初步建成“空天地網”一體、網絡化網格化結合、線上線下聯動的監管體系。
強化系統思維,生態修復穩步推進。我省持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統籌開展礦山修復、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秦嶺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秦嶺核心保護區98%的面積、重點保護區77%的面積、一般保護區22%的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秦嶺區域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16.3萬畝,朱鹮、秦嶺石蝴蝶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案例和佛坪縣秦嶺大熊貓保護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例全國優秀案例。全省169個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已退出礦業權全部完成恢復治理,完成營造林任務200萬畝,松材線蟲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秦嶺陜西范圍森林覆蓋率達82%,生態空間面積占89%以上,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增幅密度全國第一,秦嶺區域朱鹮數量已由7只增加到5300余只。
優化產業結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加快。我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修訂印發產業準入清單,連續兩年累計撥付7000萬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縱向綜合補償資金,同時積極探索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實踐路徑,加快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法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典案例,寧陜縣完成秦嶺區域2宗林業碳匯交易,寶雞市鳳縣、漢中市佛坪縣、商洛市柞水縣、漢中市留壩縣、漢中市寧強縣、安康市嵐皋縣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記者 楊曉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