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把生態之美、文化之魂、民生之基貫穿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用四張“民生牌”,打出“灃西溫度”,不斷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持續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那么,這四張“民生牌”,究竟是什么?
“基礎設施牌”
新建道路約158千米,貫通咸戶路、灃西大道、釣魚臺路、翱翔三路等10余條市政道路,實現西安、咸陽等地的互聯互通,為區域招商引資、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新建公共停車位3000余個,有效緩解居民停車難問題;累計開通公交線路40余條,讓居民出行更為便利快捷……灃西新城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鋪就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灃西新城已形成以常規公交為主體、動態公交和特色化線路為補充的公交體系,為轄區居民提供多樣化、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出行服務,滿足轄區日益增長的公交出行需求,實現了灃西新城區域內部全面覆蓋,無縫銜接地鐵1號、3號、5號、16號線。同時,以構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目標,新增品牌便利店、生鮮超市、特色餐飲等配套服務設施200余處,建成道科廣場、吾悅廣場等商業綜合體7個,滿足居民“一站式”購物體驗和多元化娛樂需求。
“教育均衡牌”
“灃西新城將持續推進秦創原建設發展,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區域教育資源共享,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配套水平、服務水平及供給水平,為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和陜西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灃西新城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灃西新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累計投入40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23所,新增學位2.9萬多個,實施“名校+、名校長+、名師+”戰略,先后引入15名省內名校(園)長以及省市骨干教師擔任新建學校校(園)長。
與此同時,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優秀教育人才6000余名,培養“三級三類”骨干教師1726名,引入陜師大附中、西安交大附屬中小幼、高新教育等名校管理人員191名、骨干教師311名,組建6個市級“名校+”共同體,新建學校全部采用“名校+”管理模式,實現“名校+”工程全覆蓋,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愿景成為現實。
“生態宜居牌”
灃西新城堅持把綠色作為城市底色,優化“一綠環、一廊道、一中心、兩軸線、多組團”城市形態,把城市建在大自然中,建設城市與自然高度融合的公園城市。
灃西新城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小鎮形態、小路密網、圍合式建筑、健康建筑、TOD開發模式等先進理念與技術,構建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生態都市系統。建設理念上,實行低影響開發,以海綿城市、綜合管廊、中深層地熱地埋管技術、分布式能源站技術試點推廣為依托,塑造龜背式地形,利用小鎮間大尺度生態廊道,實現雨水的自然排放,打造無雨水管網的海綿城市。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工程師張哲直言:“即使出現五十年一遇的暴雨,也能靠道路紅線外的調蓄塘,進行調蓄錯峰。”
灃西新城還首創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在總部經濟園、西部云谷、同德雙創公寓和公共服務建筑、新建安置小區等區域實施綠化,在外墻上種滿爬山虎、凌霄、木香等爬藤植物,在空間尺度與維度上增大了城市綠色,把綠化從“平面”推向“立體”。
發展模式上,灃西新城積極踐行“水城共融”建設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抓國家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重要機遇,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城鎮開發與產業融合發展。
“為民服務牌”
“我們秉承‘服務就要做到極致’的目標,以精心的態度、精細的過程、精致的服務為企業和居民提供高效率、高質量、高品位的政務服務。”西咸新區政務服務(灃西)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在持續探索、優化、創新政務服務模式上,灃西新城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堅持“人民至上,服務為先”的服務理念,實行公開承諾、限時辦結、首問負責、公開辦理、聯合審批等規章制度,打造集行政審批、便民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大廳,集社保、不動產登記、綜合、秦創原、稅務、水電氣暖報裝等服務窗口,搭建“一網式”辦事平臺、構建“一體式”政務體系,組建“一鏈式”服務梯隊,織密便民服務網,真正實現業務辦理、便民服務、政務管理智能、高效、便捷。
如果說產業活力代表著區域發展的高度與效能,那么,幸福感則折射出區域發展的溫度與質感。灃西新城通過不斷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打造活力之城、產業之城、宜居之城的樣本。
一條條寬闊通達的道路密織成網、一個個熱火朝天的民生項目結出果實,凡此種種共同繪就灃西新城的發展藍圖……
在灃西新城,宜居宜業的美好愿景正逐步變成現實,新時代人民滿意答卷在不斷書寫,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斷實現。未來,灃西新城將不斷加強對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探索實踐,持續提升城市的建設品質、生態質量、文化內涵、民生福祉,切實增強城市綜合能級。(當地供稿 灃西新城)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