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今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對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提出殷切期望。
站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為做好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陜西,有一支科普大篷車隊伍,多年來行程遍及全省各縣(區),深入基層和偏遠地區學校開展科普服務。這支“科普輕騎兵”行程256萬公里,累計開展活動1萬余場次,服務基層公眾779萬余人次,均位居全國前列。
在今年9月的全國科普日期間,本報記者跟隨陜西的科普大篷車團隊走進基層學校,探訪他們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米”,播撒科學種子開花結果的故事。
9月19日不到8時,秋雨綿綿,白河縣構朳初級中學校長談太春和幾位老師已經站在校門口,等候陜西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到來。
“今年3月‘科技之春’活動時,科普大篷車來過學校,因為時間緊張,有一半學生沒有體驗球幕影院和科普展品。這次得知他們要來白河,我們通過縣科協溝通協調,請他們擠出時間再來一次,圓孩子們的一個夢想。”談太春說。
8時剛過,陜西科技館展示教育二部負責人崔巖和同事開著一輛科普大篷車趕到了學校。談太春等人立刻迎了上去,給崔巖他們端上熱茶。“今天下雨,許多展品不能淋雨,咱們就在一樓屋檐下擺展品,把球幕影院裝在操場那個帶頂棚的舞臺上。”崔巖心里已經有了應急預案。
說干就干,構朳初級中學的老師和崔巖團隊立即開始布置展品。“我們每個班每周上一節科學課。鄉鎮學校條件有限,科學實驗教具少,上課經常是‘紙上談兵’,所以一直期盼著科普大篷車團隊的到來。”構朳初級中學科學課老師卜隆坤說,“科普雖然不是‘刀下見菜’,但能激發起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也許就能引領他們走出大山,甚至成為科學家。”
共同的心愿 讓孩子們走出“大山”
卜隆坤的話不無道理。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工程專業讀研三的王若瓊就是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的受益者。
“2009年我在興平市陜柴小學讀四年級時,陜西科技館的科普大篷車來過我們學校,激光豎琴、勾股定理、拓撲結構等科普展品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9月18日,王若瓊說,“以激光豎琴為例,這是一架沒有琴弦的豎琴,取而代之的是激光管發出的光束,通過激光系統程序軟件及開關操作,就能發出不同頻率音調的聲音,將音樂和科學美妙結合,讓我對科學充滿向往。”
自此之后,當時年僅10歲的小女孩王若瓊對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爸爸媽媽還帶我去過幾次西安和咸陽的科技館參觀學習,我也堅定了學習理科、從事科研的理想。”王若瓊說。最終,她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都選擇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就讀。
目前,在導師指導下,王若瓊正進行可用于高尿酸血癥的功能性食品的研發,這也是她的第一個個人課題。王若瓊準備以中藥和粳米為原料,研發一款沖泡型米稀,現在已經完成了動物實驗,初步驗證了效果,并申請了2項發明專利。
“明年我就研究生畢業了,我希望到相關科研院所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力爭在功能性食品研發、食品安全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王若瓊說。
9月19日,王若瓊像往常一樣來到實驗室,開始沖泡型米稀功效的改進實驗。而在白河縣構朳初級中學一樓屋檐下,崔巖和同事正在科普展品旁給學生進行講解。“我們和基層教育工作者有一個共同心愿,就是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讓其生根發芽,有所收獲。”崔巖說。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媽媽,你什么時候回家呀,我想你了。”9月19日20時許,陜西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團隊的科普老師宋遠剛回到賓館準備休息,上幼兒園小班的女兒就打來了視頻電話,“催促”她回家。
“我們這個工作,每周都在外邊跑,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但是看著山區孩子們圍著科普展品,眼里閃著光,我們覺著一切都值得。”宋遠說,“科普是一項潤物無聲的工作,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從事科普和科研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宋遠的夢想正照進現實。9月21日,寶雞市2023年全國科普日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來到了位于金臺區的寶雞實驗小學。當年接受大篷車科普教育的女孩任霄,如今已成為寶雞市科技館科技活動部的一名科普老師,正忙著給學生分發3D眼鏡。
“小時候的我是領眼鏡、看展板,現在是我給孩子們發眼鏡、講解知識。看到大家戴上眼鏡興奮的樣子,就仿佛看到了我小的時候。”任霄說。
原來,2008年,任霄在鳳縣雙石鋪小學讀六年級時,陜西科技館的大篷車曾經到學校開展活動,3D展板等科普展品讓當時年僅12歲的任霄充滿好奇。“大學畢業后,寶雞市科技館在招人,我覺得科普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就應聘當了一名科普老師。”任霄說。
一開始,任霄在寶雞市科技館展教部做科普老師,不久后加入科技活動部,成為科普大篷車團隊的一員。今年6月,任霄隨著大篷車進校園活動回到了母校——鳳縣雙石鋪小學,為學弟學妹帶去了難忘的“科普嘉年華”和機器人科普公開課。
“那堂課我終生難忘,當年我在母校第一次接觸到了科普,現在我成為一名科普老師回來給孩子們講課。我盡量回答孩子們關于機器人的每一個問題,帶領他們用平板電腦操作機器人小車進行比賽。能給學弟學妹帶去科學啟蒙,我很快樂。”任霄激動地說。
“我們團隊就是任霄、司機師傅和我3個人再加1輛車,今年已經開展了30余場科普進校園活動,受益學生達3.2萬人次。”寶雞市科技館科技活動部部長王冰說,“我們將繼續推動科普大篷車服務觸角向基層延伸,讓更多孩子接受科普教育。”
科普輕騎兵 一直在路上
“從2003年陜西科技館配備全省第一輛科普大篷車開始,20年間省市縣科協系統已組建了一支擁有99輛大篷車的流動科普隊伍。我們努力打造覆蓋鄉村的科普服務網絡,推動優質科普資源下沉基層,力爭實現科普‘一個不掉隊’。”陜西省科協黨組書記李豫琦說。
以崔巖團隊為例,他們7個人負責陜西科技館6輛大篷車的科普服務工作。“原來是工作人員照著展品說明書介紹,現在我們配備了3名專業科普老師,展品也由原來單一的車載科普展品增加了移動球幕影院、科學實驗和科學課堂,團隊的科普服務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崔巖說。
每年春、秋開學季是崔巖團隊最忙的時候。3月有“科技之春”,9月有“全國科普日”,團隊的檔期排得滿滿當當,每周都在基層開展進校園活動。
商洛鎮安、安康白河、漢中略陽……9月,崔巖團隊安排了4個縣(區)20余所學校的活動。他們經常是周日下午趕到縣城,第二天一大早出發趕往鄉鎮學校。
9月6日9時,在鎮安縣西口回族鎮逸夫中學操場上,崔巖團隊為當地明德小學和逸夫中學的400余名學生送去了一場“科普盛宴”。
機器人和無人機現場表演,馬德堡半球、一紙托人等物理實驗,引發孩子們的驚呼和歡笑;在兩名“95后”科普老師李妍悅和張航的帶領下,孩子們進行了操作實踐;移動球幕影院前排起了長隊,孩子們在這里沉浸式體驗模擬宇宙與恐龍滅絕……
“馬德堡半球實驗讓我體驗了大氣壓的存在,一紙托人是關于摩擦力的實驗,這些物理實驗讓我開闊了視野,也能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西口逸夫中學初二(三)班學生王盈穎說。
“無人機和機器人的表演十分震撼。我一直對理科課程感興趣,看完表演更堅定了我的努力方向。”西口逸夫中學初三(一)班學生白煜秀說。
不知不覺已經過了12時,孩子們的熱情依舊不減,有的端著飯碗圍在展板前觀看,有的還在向科普老師請教。“學校有300多名學生,許多都是留守兒童,住在學校,他們很少有去科技館的機會。科普大篷車的到來,讓學生能親身參與科學實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很有意義。”西口逸夫中學校長毛肇軍說。
孩子們的熱情讓崔巖和同事延長了展出時間,將近14時才收拾設備,趕往下一所學校。“看著孩子們興奮、求知的眼神,我們十分高興,也不忍心打斷他們的興致,所以經常‘拖堂’。”崔巖說。
算上9月的行程,崔巖團隊今年已走進陜西7個市近20個縣(區),開展了66場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行程5萬余公里,受益學生7萬余人次。“作為一支‘科普輕騎兵’,我們希望把科普展覽和課堂送到更多基層學校,讓更多的‘王若瓊’和‘任霄’涌現。”崔巖說。(記者 霍強)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