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開放發展大會指出,要突出制度創新,優化開放大環境。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以深入開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為抓手,持續深化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改革探索,加快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近年來,全省上下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陜西開放使命的戰略意圖,加快構建支撐有力的全域開放體系,持續優化開放大環境,制度型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在全國率先整省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自貿試驗區36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全天候上線運行16大類212項特色服務,第五航權、保稅航油、全國首個陸路啟運港退稅等利好政策加速落地,口岸通關環節監管證件精簡一半以上,全省上下共促開放的氛圍日益濃厚。但開放不足仍是制約陜西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尤其表現為“四個不匹配”:即開放型經濟的規模體量與在西部做示范的使命任務還不匹配;對外貿易的質量結構與全省重點產業的實力優勢還不匹配;貿易投資的區域分布與協同開放的重要要求還不匹配;開放平臺的數量規格與最終形成的綜合效果還不匹配。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開放意識、緊迫意識,突出關鍵領域采取超常舉措,聚焦薄弱環節實施重點攻堅,不斷提升開放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要在對標一流中加強謀劃。主動對照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對照世界銀行新推出的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清單化梳理差距短板和政策需求,加快完善以負面清單模式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核心的貿易監管制度、以金融創新服務為核心的金融制度,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要在先行先試中創新提升。貨物進出便利化方面,要深化通關一體化改革,探索推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進出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保稅區一般納稅人政策試點,對企業在通關、檢疫、退稅等方面予以更多便利。投資便利化方面,要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高標準落實外資準入后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招投標、標準制定,持續健全外商投資服務體系。資金進出便利化方面,要積極開展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擴容等試點,推動本外幣合一銀行結算賬戶體系自貿區全覆蓋。人員進出便利化方面,要暢通商務人員跨境交流渠道,建立境外人才工作和創業“綠色通道”。
要在集成推廣中放大成效。學習借鑒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擴大開放新舉措,全面梳理總結各類改革試點經驗,賦予自貿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加快復制推廣一批含金量高、需求強烈的創新成果,使各領域開放形成協同效應。目前,我省初步搭建起了支撐開放發展的“1+2+N”政策體系,“1”是《關于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促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是《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擴大利用外資的若干措施》和《關于培育引進外向型產業的若干措施》,“N”是推動外貿促穩提質、恢復和擴大消費、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要加強改革和開放的系統集成和協同增效,抓好涉開放類政策的接續配套,圍繞開放平臺、通道、產業、貿易等細分領域,全面開展大排查、大起底、大優化,確保政策不斷檔、無縫隙。
開放發展的政策好不好,外向型經營主體感知最真,最有發言權。要進一步暢通政策全周期參與渠道,從政策制定環節一開始,就要充分考慮吸收企業家的意見訴求,尤其要注意對政策效果的綜合評估,有情況要及時反饋,有問題要及時解決并調整,努力爭取最大政策執行效果。
陜西已經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前沿陣地,也意味著面臨新的戰略環境、戰略任務、戰略要求。各地必須著力抓好制度創新,解決好制約自身高質量發展問題必須補齊的突出短板,不斷優化開放大環境,不斷增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動力、活力,推動全省開放發展取得扎實成效。
陜西日報評論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