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1 08:38:31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省政協常委、民建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宋楊代表省民建: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不斷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一)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以全省“三個年”活動為契機,各部門要切實解放思想,主動分析研判本單位工作形勢,對標對表,找準癥結,主動服務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加強紀檢、督查等部門與營商環境行政主管部門間的聯動,用好通報、約談等機制,加快形成各部門積極主動參與的“大營商”格局。
(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一是借鑒其他地區“一張網”建設思路和數字政府建設經驗,加快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務平臺互聯互通,做到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二是加強政務服務效能監督,嚴格落實“一次性告知”“首問責任制”等,加強政務大廳工作人員作風建設。
(三)全面加強要素支撐。一是完善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強化在人才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學等方面保障力度。二是完善園區配套設施,提升園區承載力,打造產城融合綜合體。三是搭建銀企對接平臺,激勵金融機構支持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對“白名單”企業增信增貸的支持。
(四)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一是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清理行政規范性文件,加快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二是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深入推進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聯合執法。三是推動公安、環保、住建等部門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積極為重點建設項目保駕護航。四是深入開展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持續加大治理力度。
(五)推廣先進反面警示。一是及時總結典型做法,大力開展典型經驗復制推廣。積極學習借鑒先進地區做法,組織外出考察學習,努力實現更多集成突破。二是貫通開展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重點整治推諉扯皮、不作為、慢作為等損害營商環境的突出問題,不斷強化警示教育和反向倒逼作用。
省政協常委、民進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屈三成代表省民進:
以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優化營商環境 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積極改進人才政策,提升就業服務能力。一是各地市適時建設創新中心和人才社區,吸引高素質人才,幫助企業更好解決人力資源需求。二是各級人力資源主管部門應積極與行業聯動配合,通過技能培訓、在線學習等方式,滿足不同行業和企業的培訓需求。三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鼓勵高校與企業建立緊密的伙伴關系,實施校企合作項目,開展研究合作。四是實行“柔性”人才政策,吸引聚集技術人才。
二、強化政策宣傳渠道,建立政策反饋機制。相關主管單位一方面應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和在線廣告,將政策信息傳達給更廣泛的受眾;并與企業協會合作,通過協會幫助傳播政策并解釋政策內容;另一方面要確保政府官方網站更新及時,在新媒體平臺設置政策反饋板塊,鼓勵企業向政府提供反饋意見,幫助政府及時調整政策。
三、推進金融服務改革,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一是滿足不同企業的融資需求,形式可以包括傳統貸款、小額信貸、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和債務融資等;二是針對部分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科創企業等制定有利于其發展的融資政策,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三是簡化融資程序,以提高中小型企業獲得融資的機會;四是鼓勵金融創新,改進融資流程和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
四、支持數字化投資,提供數字化營商環境支持。一是及時制定并適時修訂數字化營商環境指導方案,幫助企業了解、適應數字化經濟。二是建立激勵機制,引導企業積極投資于數字化領域。三是改進數字支付和結算系統,使企業得以更高效地管理資金、降低交易成本。四是提升電子政府服務質量,提高易用性、順暢性和可及性。
省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彩鳳代表省工商聯:
聚焦民營企業新期待 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一、加大融資產品創新力度,拓展創新服務模式。強化銀企對接,暢通銀企信息溝通渠道,為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發揮銀行融資主渠道作用,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促進融資結構多元化。持續加大小微企業有效信貸投放,提升中小企業獲得信貸的便捷性、獲得感和滿意度。
二、堅持問政于企,保障惠企政策落地落細落實。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堅持開門問策,充分吸納企業、企業家意見建議。深入企業一線積極開展政策解讀,為企業了解政策、讀懂政策、使用政策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暢通企業家溝通機制建設,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三、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導企業誠信守法經營。加強政府采購等領域政務誠信以及住房建設等行業信用建設,持續督促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強化市場信用約束,鼓勵和引導各信用主體積極參與信用建設。多途徑開展誠信宣傳教育,推動形成崇尚誠信、踐行誠信的良好風尚。
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高度關注、主動運用、自覺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局面。督促企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消費者申訴舉報網絡作用,維護權利人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快審快判,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五、加強人才引育創新,增強高質量發展后勁。堅持“引育留用”結合,擴展人才引進渠道,多區域多領域引入人才。深化“秦創原”建設,提高對高層次人才的吸納、承載和集聚能力。優化服務機制,完善創新人才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住房等服務。加強人才引育創新,以高端人才帶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
西安市政協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李健彪代表市政協:
關于“提升干部作風能力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議
一、著力構建和維護“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建立長效化的協商會商機制,進一步完善政企溝通交流渠道、企業訴求反饋渠道、營商環境評價渠道、信息公開交流渠道等。精準了解企業政策需求和利益關切,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供重要參考。
二、加快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推進各類政務服務事項預約、申報、辦理、查詢等全流程網上運行,實現政務服務聯通互認。持續推動實體政務大廳、網上政務平臺、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綜合運用,促進線上線下一體運行,最大程度便民利民。
三、推動各類相關惠企政策出臺并落實。一是制定可操作性的稅費優惠政策,保障惠企政策能夠落地生根。二是加強政策的延續性,杜絕消息不互通、政策沖突等現象。三是建立企業政策咨詢、信息交流方面專業的、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幫助企業辨別政策的真實性、有效性。
四、加大對企業融資扶持力度。全面拓寬融資渠道,為企業提供“投行+商行”“跨資金資本市場”的多元化、一站式的特色金融服務。鼓勵銀行進行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信貸體制創新,為企業提供操作流程簡捷、服務效率高、體現保本微利原則的融資產品、結算產品。探索設立創業投資特別信用擔保機制,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五、聚力營造提升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一是綜合運用政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融媒體等平臺進行廣泛宣傳,擴大相關惠企政策知曉率。二是鼓勵引導“兩代表一委員”中的企業家關心關注營商環境,協助政府改進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機制,更好服務企業發展。三是引導群眾當好營商環境的建設者、示范者、監督者、推動者,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社會生態。
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政協副主席李繼武代表市政協:
以“法治化營商環境”保障高質量發展
一、強化政策環境,控好頂層設計“制高點”。一是提高政策制定參與度。邀請企業家參與制定涉企政策,充分聽取企業家意見建議。二是提高政策公開透明度。推行惠企政策清單管理,及時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惠企政策。三是提高政策實施便捷度。努力實現“一次申報、全程網辦、快速兌現”。
二、做優政務與執法環境,當好服務民企“店小二”。一是加強信息共享。統籌推進數字化建設,打通數據壁壘。二是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企業發展難題。三是規范中介管理,有效解決中介機構收費高、服務周期長問題。四是提高審批效率,強化部門聯動審批。
三、維護公平正義,織密司法保護“防護網”。一是持續查處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非法集資、惡意競標、強攬工程、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二是加強企業家權益保護,依法慎用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三是暢通涉企案件訴訟通道,縮短涉企案件審理周期。四是持續推進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幫助企業提高防范風險能力。
四、加強誠信建設,架起政企互信“連心橋”。一是強化政務誠信機制建設,建立健全補償救濟機制。二是持續落實承諾事項和惠企政策,深入開展拖欠企業工程款失信問題專項行動。三是加強誠信理念教育,引導企業自覺增強法治意識、守約觀念、契約精神。四是健全信用體系建設,強化信用約束,實現信用獎懲“一張網”。
五、強化組織保障,筑牢隊伍建設“防火墻”。一是優化組織機構,配優配強營商環境專班力量,形成密切協作、整體推進的高效工作機制。二是理順行政執法體制,健全聯合執法機制。三是健全法律服務機制。四是加強干部作風建設。五是強化監督檢查,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省政協委員、西安高新區第一樓宇黨委書記楊鵬輝:
持續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一、全力“提”素質。涉企部門要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提升業務能力,堅持貼近企業、深入企業、幫助企業、服務企業,不折不扣推動各項政策落地生根、利企惠企。要認真轉化第一批主題教育成果,學習推廣“四下基層”制度,積極開展調查研究,認真摸清企業情況,切實當好營商環境突破年的組織者、推動者、參與者,全力以赴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大力“升”責任。企業所急、所需、所想、所盼就是涉企部門工作的重點,要自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影響,耐心細致做好企業服務工作,做到“企業所求,我有所應”,把企業當親戚,變“等企業上門”到“主動走進企業”,為企業送政策、送信心、送支持,積極回應企業訴求,在增強服務內容與企業需求的精準適配中,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積極開展“我陪企業走流程”活動,著力破除“玻璃門”“旋轉門”“卷簾門”,公正公平地落實好對企業的權利、機會、規則、待遇平等問題,確保惠企政策落實不偏向、不變通、不走樣。
三、下力“年”考評。堅持以組織擔當促干部擔當,建立年度“競爭賽馬”制度安排,聚焦干部作風改進等重點工作,對涉企部門干部服務企業績效逐項晾曬、逐一分析,運用回訪制度的方式多方印證,全面掌握干部服務企業的實際表現。對企業反映問題較多的干部重點考核,對考核結果不好的干部及時作出調整,持續傳導壓力、催生動力。同時選樹表彰在落實營商環境突破年中擔當作為的先進典型,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政企高效協同,齊唱“群英會”,打好“合力牌”,形成共同體,凝心聚力同筑陜西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曹棟:
優化科技營商環境 厚植創新沃土
一、提升科技成果質量。一是提升企業在研究制定科技規劃、計劃、政策和技術標準中的參與度。依托秦創原等創新平臺,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和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聯合攻關,加強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的融合發展。二是大力發展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健全市場化運行機制。三是改革科技項目組織方式以及科技成果評價方式,構建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體系。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引導投資機構投早、投小,加強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的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二是鼓勵科技金融產品創新,通過采用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預期收益質押、知識產權證券化、科技保險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三是完善科技計劃項目成果常態化信息發布和路演對接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金融等要素精準對接。
三、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一是鼓勵走出去。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國家級、國際級產業與標準組織,積極參與行業、國際規則制定。二是鼓勵引進來。探索推動省內外、國內外科學家領銜承擔科技項目,建立健全外籍科技人才服務制度,全面提升配置技術要素能力。
四、加強科技成果產權激勵。一是推進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一方面建立賦權科技成果的負面清單,明確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另一方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消除單位和科研人員顧慮,實行審慎包容監管。二是提升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權。開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試點,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從“行政控制資產”向“市場配置資源”轉變。
本版圖片由記者 杜靜波 攝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