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涵博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0月31日,省政協召開“提升干部作風能力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民主監督協商座談會,與會人員聚焦這項全省重點工作匯聚一堂、同題共答。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今年“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出臺《陜西省大力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上線“陜企通”平臺,開展2023年涉企違規收費整治行動和營商環境領域問題專項治理……一系列利好政策和務實舉措助力營商環境再優化。
“我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市場主體的期望和經濟發達省份的做法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王永明在會上表示,當前,陜西在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中還存在體制機制建設有待完善、信息數據共享不到位、政務服務效能不夠、執法監管效率較低、政策宣傳解讀力度欠缺、干部作風能力不匹配等問題。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座’。”結合省工商聯“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問卷調查結果,省工商聯秘書長王彩鳳說,“企業參與政策制定和評估的情況”滿意度較低,部分企業認為此項政策不適用或不清楚,反映出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有待完善。
王彩鳳建議,堅持開門問策,充分吸納企業、企業家意見建議;深入企業一線,掌握問題處理現狀和進度;積極開展政策解讀,為企業了解政策、讀懂政策、使用政策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暢通企業家溝通機制,讓反饋、處理、評價等環節形成有效閉環,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省政協常委、省民進秘書長屈三成對此持有同感。他建議,拓展政策宣傳渠道,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和在線廣告傳達政策信息,發揮企業協會傳播作用;及時在政府官方網站更新政策信息,并提供在線申請服務;鼓勵企業提供政策反饋,政府應根據需要進行政策調整。
“數字‘壁壘’‘孤島’問題突出,‘一網通辦’的信息化支持不足。”省政協常委、省民建秘書長宋楊建議,借鑒“一張網”建設思路和數字政府建設經驗,狠抓數據“聚通用”,加快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務平臺互聯互通,打破“數據壁壘”。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179個法律服務團先后為6380余家民營企業進行了“法治體檢”,送法進企業1270余場次,解答法律咨詢12.4萬余人次,出具體檢報告7350余份,企業依法經營能力不斷增強。
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政協副主席李繼武認為,要織密司法保護“防護網”,嚴厲打擊非法集資、惡意競標、強攬工程、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暢通涉企案件訴訟通道,落實破產基金制度,創新破產案件辦理模式,持續推進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幫助企業提高防范風險能力。
一個地方干部作風怎么樣,從營商環境這個“晴雨表”就可窺見一斑。
省政協委員、西安高新區第一樓宇黨委書記楊鵬輝認為,干部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貼近企業、深入企業、幫助企業、服務企業,不折不扣推動各項政策落地生根。要自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變“等企業上門”為“主動走進企業”。要聚焦干部作風改進等重點工作,對涉企部門干部服務企業績效逐項晾曬、逐一分析。
構建新型政商關系,“親”“清”一個都不能少。西安市政協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李健彪建議,建立長效化的協商會商機制,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面真實掌握營商環境情況,精準了解企業政策需求和利益關切。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劃清“安全區”,鼓勵干部大膽服務企業,與企業家正常交往,俯下身子服務好民營及小微企業。堅決糾正干部隊伍中存在的“怕、慢、假、庸、散”等作風問題,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商關系。
聚焦科技創新賦能營商環境優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系教授曹棟建議,應引導投資機構投早、投小,鼓勵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完善科技計劃項目成果常態化信息發布和路演對接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金融等要素的精準對接。
話筒在傳遞,共識在凝聚。兩個多小時的座談會,大家聚“點”而議、據“實”建言,有關部門相關負責同志認真傾聽記錄,積極“搶麥”作答。
“問題說得準,建議有操作性。”省發展改革委營商辦二級調研員趙西民表示,作為陜西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牽頭部門,省營商辦將認真吸納大家的建議,更好滿足企業所需。
省商務廳副廳長、省自貿辦副主任翟北秦表示,將加大對政策的宣傳和解讀力度,進一步加強數字化平臺的協調性,根據企業市場主體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梳理法律法規中的制約條款,落實落細“三項機制”,激發和保護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