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敬在淳化縣一所小學與孩子們深情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 受訪者供圖
□ 記者 趙婧
“陜西的故事聽我慢慢講,歷史的車輪留下多少滄桑,穿越秦嶺的隧道我聽見遠古的回響,一條絲路連接四方……”時值歲末,歌聲送暖。銅川市政協委員、青年歌手任敬又一次用優美動聽的歌聲,為寒冬帶來了融融暖意。
開啟音樂之路
“我出生在銅川的一個煤礦工人之家,也是一個藝術之家。”任敬的外公是《唱支山歌給黨聽》的詞作者姚筱舟,童年時期,外公常常帶著她在煤礦上唱歌,在她幼小心靈中播下音樂的種子。
“小時候,外公一字一句教我唱《唱支山歌給黨聽》,一次次用他的創作經歷引導我用情感去歌唱、用愛去創作。”耳濡目染下,任敬一步步走上了音樂道路,立志要像外公一樣創作出傳唱四方的經典佳作。
懷揣著美好的音樂夢想,任敬從15歲起便來到西安求學深造,憑借獨特的嗓音和演唱風格,逐漸被觀眾熟知和喜愛,她創作的《魅力西安》《追夢西咸》等作品,表達了濃濃的三秦情懷。
在2017年絲博會上,任敬作為唯一簽約歌手,演唱了迎賓曲《陜西故事》《幸福絲路》《絲路公主》等歌曲,用甜美的歌聲宣傳“絲路文化”,被歌迷昵稱“絲路百靈”。
“在參與絲路宣傳過程中,我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語言障礙。”為了呈現出更完美的演出效果,任敬主動向翻譯工作者學習外語,在外聯演出時使用多種語言與觀眾互動交流,用真誠之心拉近雙方距離。她表示,將傳承和發揚絲路精神,用歌聲將新時代陜西發展故事傳向新絲路、傳向世界舞臺。
公益助力“圓夢”
“你看那大江南北瓜果在飄香,蟹肥菊黃稻菽卷起千重浪,五彩的田園美如畫廊,豐收中國是最美樂章……”2018年,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楊凌示范區主會場上,任敬用一首主題曲《豐收中國》點燃了觀眾熱情。
《最美銅川紅》《寶雞吉祥》《多彩黃龍》……“陜西縱跨陜北、關中、陜南三地,擁有豐富多樣的地方文化和特產資源。”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陜西娃”,任敬通過一首首贊美家鄉的歌曲表達心中的濃厚鄉情,肩負起公益助農的社會責任,用歌聲宣傳富農產業,積極為鄉村“代言”,希望將助農、支農、愛農的良好氛圍推廣出去,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2018年,任敬與志愿者服務團隊共赴山區,開展了“音為愛”黃絲帶公益助學活動,通過公益性教學、音樂會等方式,向貧困地區兒童傳遞溫暖,迄今已服務我省數萬名青少年兒童。
多年來,任敬參與發起了多項關愛兒童公益項目,發布了《音為愛》《星星的世界》等系列公益歌曲,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們帶去知識和快樂。同時,她也被授予“陜西慈善聯合會推廣大使”“陜西公益好青年”等榮譽稱號。
“前幾天收到了‘音為愛’的資料,當時幫助的第一批孩子已經上高三了。”任敬笑著說,看到孩子們陽光健康地成長,更堅定了自己堅持走公益助學的“圓夢之路”。
積極建言獻策
走進田間地頭、傾聽百姓心聲、了解社情民意……對于任敬來說,長期的基層工作經驗,讓她不斷汲取創作靈感,錘煉了履職擔當本領。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今年6月,任敬參加了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來陜開展的“鑄夢西安”專題研修,她發現,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出現了鄉村文化資源保護和發展乏力等問題。
“我身邊有很多藝術家都對鄉村懷有深厚感情,想和大家一起為鄉村文化振興做點實事。”任敬建議,通過基層文化藝術人才培養、藝術家進鄉村等形式,深入挖掘整合鄉村文化資源,以文化賦能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文化市場主體規模持續壯大。“但隨之而來的是企業發展和藝術創作面臨的新問題。”對此,任敬把目光聚焦在了小微藝術企業和自媒體工作者的生存現狀上。
“目前,一些小微藝術企業面臨生存困境,部分自媒體工作者陷入流量‘怪圈’。”為助力文化市場健康發展,任敬提交了《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銅川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引起了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任敬表示,將繼續依托《歌聲里的家鄉》欄目和平臺,創作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讓更多人認識陜西、愛上陜西。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