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國委員 實習記者 馬尤翼 攝
□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趙婧
“科技成果轉化成市場產品是‘撮合’出來的,得把創新技術和市場需求想辦法撮合在一起,這個‘科技媒婆’可不好當,但意義重大。”1月26日,省政協委員、省技術經理人協會會長楊正國向記者談起多件“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提案背后的故事。
“專家學者有愿望卻沒精力,企業有需求卻沒有好渠道,政府有號召卻難以推動,法律有遵循卻難實操突破。”楊正國說,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一直是制約我省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在2018年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楊正國提交了題為《打破科技成果產業轉移難的魔咒》的書面發言。之后每一年,楊正國的提案都圍繞建設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體系進行深化。
“我走過太多彎路,曾花費14年時間投資研發出世界首創的創新技術,但遲遲在市場轉化不了。”楊正國深知中小企業創新之難,他曾牽頭實現了國內首個、也是世界唯一一個組織工程角膜成功產業化,填補了我國組織工程自體表皮領域的空白;從2006年開始,又用了14年時間成功研發出我國首個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高端化妝品新原料。
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履職的5年時間里,楊正國有4年的履職關注點都涉及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話題,有3次涉及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
2021年,在全國兩會期間,楊正國向大會提交了題為《讓撮合經紀人成為創新發展的催化劑》的書面發言。2022年,他在陜西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級技術經理人協會,在全國都具有里程碑意義。2023年,楊正國結合自身對陜西技術經理人協會的建設經驗,再次以省政協委員的身份提交了《關于落實“三項改革”推動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的提案,尋求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取得機制上的創新。
從經歷多年創新“梗阻”到縱觀系統思考,再到堅持建言獻策、最后實現政策落地,楊正國用了20多年時間。
去年,楊正國在工作中發現,我省各種文件中對科技經紀人有多種不同表述。他認為,明晰科技經紀人的概念邊界并厘清其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定位與作用,對于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省兩會,楊正國提交了《關于科技經紀人隊伍建設的提案》。他建議由省科技廳牽頭,論證科技經紀人的概念并予以確認;參照技術經理人的發展模式,制定科技經紀人培養方式和相應的評價體系,在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中形成陜西特色,打造陜西模式。
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楊正國發現“技術經理人”這一表述,出現在包括“十四五”規劃,科技部、人社部、中國科協等中央部委的文件中。他建議,若專家在論證中發現當前環境下區分“科技經紀人”和“技術經理人”的現實指導意義不大,各廳局及秦創原建設領導小組等機構在發文時,應統一采用國內外認可度較高的“技術經理人”這一定義,避免行文混亂、表述含混不清。
“我對未來陜西的科技成果轉化充滿信心。”楊正國說,在政策的不斷加持下,相信我省科技成果將呈現高效率和高質量轉化,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行穩致遠。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