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白瑤
人才是創新之核、發展之要。今年省兩會上,“人才”仍然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關鍵詞之一。如何讓高質量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助推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聽聽代表委員們怎么說。
彭紅代表:讓留學歸國人員有業有為
近些年,不少留學人員學成后選擇回國創業,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主力軍。但在創業過程中,留學歸國人員常常面臨不知曉政策、難以大展其才等問題。
今年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省致公黨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彭紅為此專門帶來一件關于促進留學歸國人員創業發展的建議。
她建議,應建立權威的留學人員信息平臺,對海外留學人員、留學歸國人員進行信息登記,包括基本信息、未來工作意愿、專業發展方向等內容,動態掌握留學人員信息,定期發布各類創新創業相關信息,如國內創新創業環境、西安市創業優惠政策、行業人才缺口等,以供留學人員隨時查閱。
為鼓勵留學歸國人員利用自身所學積極創新創業,彭紅認為,應拓展孵化基地功能,加速孵化“專精特新”海創企業,在西安高新區、國際港務區等留學歸國人員創業較為集中的區域,設立“留學生創業驛站”、新僑創新創業基地等,發揮好僑創基地輻射帶動作用,開展創新創業的專業化服務,打造凝聚新僑人才、匯聚新僑智慧的窗口。
針對留學歸國人員的創業項目和企業,彭紅建議,應進一步細化專項資金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幫助留學歸國人員解決場地租賃、研發生產、經營銷售等實際問題,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完善“一站式、全程化”留學歸國人才服務體系。
藺廣東委員:合力共解鄉村人才之“渴”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陜西將促進鄉村宜居宜業,以“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創建500個以上產業強、農民富、環境美、農村穩的省級示范村。
如何持續打好鄉村振興“組合拳”?省政協常委、延安市政協副主席藺廣東在調研中發現,人才是制約鄉村振興的“命門”所在,鄉村振興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在引進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要讓新型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振興‘領頭雁’。”藺廣東建議,加快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本土化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充分發揮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民隊伍,建立人才梯隊。
2023年,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這是在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大背景下,統籌協調城鄉發展、促進人口回流的重要導向。
“引導各類人才在廣闊農村大顯身手,不應該只限于年輕人才。”以鄉音鄉愁為紐帶打好“感情牌”,“銀發力量”也能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藺廣東認為,退休人員群體里“藏龍臥虎”,作為有經驗、有能力、有情懷建設家鄉的“能人”,他們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藺廣東建議,因地制宜制定出臺陜西“城鄉人口互動”激勵措施,以縣區為單位,優化整合鄉賢力量,鼓勵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等回鄉定居,將鄉村教師、涉農涉醫專業人才教育和鄉村實用技能人才培養納入補貼范圍,推動知識、技術、人才和新思想、新觀念向鄉村流動。
李向東委員:不斷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
千工易尋,一技難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技能人才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活躍在生產一線和創新前沿的技術工人如何快速成長,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今年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會主席李向東結合自身實踐和調研情況,提交了《關于強化產業工人培訓打造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提案。
“目前,我省技能人才缺口在60萬人左右,‘招工難’和‘就業難’問題并存,特別是重點產業鏈上高技能人才緊缺。”李向東說,社會上普遍存在重學歷、輕技能的現象,仍存在技能人才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待遇和地位不高、在招生辦學上還有堵點等問題,影響了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質量。
李向東建議,統籌建立完善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形成“職業教育+企業培訓”全過程人才培養鏈,通過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方式,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業務流程的全過程對接。建議將省內重點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列入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試點單位,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
“培育技能人才,企業更要發揮主體作用,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培訓管理體系。”李向東建議,企業應樹立“全員培訓”的觀念,開展技能競賽、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投入機制,按照國家規定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并將不低于60%的經費用于一線職工技能培訓。通過不斷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為強化技能人才支撐協同發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