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常委、民進商洛市委會主委蘇紅英代表民進省委會:
加快民企科技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提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級。抓好產業增量培養,跟進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培育更多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民營企業。在各類科技項目中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預留份額或設立專門科研資助項目。加快建立秦創原科創服務站,指導民企參與重大項目科研創新。
二、加大民營企業科創要素支持。擴大專技、新興領域人才供給,探索校招企用、政招企用人才引進模式。支持高校、院所、企業強化對接合作,促進科創成果及時、高效應用到產業項目上。引導金融機構提高科技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完善民企科創評價與融資對接機制,助力科技成果加速從“實驗室”邁向“大市場”。
三、完善民營企業科創服務體系。加快打造科創孵化體系,支持省內民企50強牽頭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行業協會等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共建孵化器、技術轉移中心、產學研創新聯盟等綜合創新平臺。持續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打造集成信息共享、人才引進、技術轉移、科技中介、投融資服務等功能的公共服務平臺。
四、強化民營科創企業權益保障。公開發布創新需求清單,推進民企科創成果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開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維權援助服務。完善科技惠企政策直達快享機制,加大企業研發投入獎補激勵力度。
省政協常委、農工黨省委會副主委袁卓亞代表農工黨省委會:
深入實施數字陜西戰略 推動我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強化數字經濟頂層設計,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完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制定我省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的數字經濟發展指導性政策。定期召開數字經濟培訓會、交流會,確保全面準確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建立省級數字經濟專家人才庫,為我省數字經濟產業機制改革、政策制定、技術推廣與創新提供咨詢建議和智力支持。
二、加快布局新興數字產業,搶占發展制高點。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做強半導體、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優勢產業,補齊芯片、高端軟件、新型電子材料等產業短板。布局平臺經濟、線上經濟、共享經濟等服務型產業,加快培育本地龍頭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招引外省頭部企業入陜、引進新項目。
三、強化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高核心競爭力。推進傳統農業、傳統工業與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鼓勵金融、物流、醫療、家居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數字化,構建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四、提前謀劃未來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設立核心團隊量子通信技術尖兵項目,搶占技術制高點。構建量子通信產業集群,打造未來新的產業生態。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元宇宙產業發展基金,以參與式、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發展相關文旅項目,打造“研發—部署—運營—再研發”的新型文旅產業生態閉環。
省政協常委、致公黨省委會副主委李莉代表致公黨省委會:
建立協同發展機制 推動沿黃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縣域協同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與資源調配,融合各方發展要素,制定對陜西黃河流域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和綜合調控功能的總體規劃方案。建立沿黃縣市聯席機制,打造“流域經濟體”。
二、打造文旅品牌,促進沿黃縣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整合陜西黃河文化主題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將不同節點的旅游資源串聯起來,打造陜西黃河生態文化旅游精品路線。利用黃河水資源推動農旅融合,擦亮“陜西黃河”金名片。
三、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彰顯沿黃縣域經濟帶新優勢。打破各縣地域限制,結合相同資源優勢共建特色產業集群。圍繞前沿科技、新型能源、休閑康養等新興產業,建立集群產業園,形成品牌效益和集群效益;圍繞區域主導產業,探索建設配套生產服務業、物流裝備、網絡銷售等功能性產業園;設立農村農業創新園區,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
四、實施招才引智,為縣域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各地可聯合與高校院所開展深度合作,柔性引進支柱產業人才,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確保人才能夠穩定發展。在鄉鎮基層建設一批具有特色的人才驛站、智力扶農工作室等,實現由給待遇、給補貼向給平臺、給機遇轉變,讓人才在小縣城也能有大作為。
臺盟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楊遠代表臺盟省委會:
深化運產貿結合 以通道流量推進開放型經濟行穩致遠
一、統籌通道運產貿一體化發展,引領主體有序共進。出臺《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高質量建設實施方案》,創新通道主體交流合作機制,引導陸空兩港之間、九家自貿功能區之間、七家綜合保稅區之間開展協同創新。
二、加速通道基礎設施建設,筑牢產貿往來基礎。加強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銜接,積極布局“西安—重慶—尼泊爾”方向的班列線路。優化線路配置,在西安、咸陽設置中轉集運倉,加大快遞電商“公轉鐵”集裝箱開設力度。打造立體交通網絡,推進陸空樞紐互聯互通,支撐雙港融合發展。
三、發揮通道產業聚集優勢,打造樞紐經濟發展前沿。深化西安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強化與中亞、東盟等周邊國家和國內貨源城市互聯互通。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協作,在空港、陸港、自貿區等建立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加速將通道流量轉換為經濟留量。
四、深化通道信息平臺建設,促進產貿降本增效。建立數據對接和共享機制,促進通道信息服務平臺高效建設、運營和利用。加大西安陸港和空港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投入力度,打造智慧樞紐和智慧口岸。推動區域內貨運電子單和信息共享互認。建立集信息流、貨物流、資金流“三流合一”的大通道多式聯運綜合服務平臺,讓通道流量成為加速“雙循環”發展的強大引擎。
省政協常委、咸陽市政協副主席房曉飛代表省政協提案委:
以產業提質增效引領縣域經濟爭先進位
一、聚焦“多招多引”,打造發展引擎。優化縣(市、區)產業發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推進縣域首位產業錯位發展、特色取勝。圍繞全省34條工業重點產業鏈,加大“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哪吒”等企業招引培育力度。制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成效評估辦法,常態化開展分類評估。爭取各類國家實驗室和科研平臺落戶我省。
二、聚焦產城融合,增強輻射能力。推動城市更新向縣城延伸,取政策性金融資金支持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全域統籌規劃和布局城鄉供水、供電、燃氣、熱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引導基礎設施建設向鄉鎮和農村傾斜。合理布局鄉鎮區域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點,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鼓勵國家級、省級各類園區與縣域共建產業園,建設對外對內開放發展的“飛地”。
三、聚焦畝均效益,強化要素保障。完善“畝均論英雄”獎補機制,搭建實用高效縣域金融體系,建立人才“回流”機制,提升縣域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四、聚焦政策落地,優化營商環境。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全程代辦等模式,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擴大“免申即享”清單,實現“政策找企、應享盡享、免申即享”。培育建設一批民營經濟示范縣,完善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配套措施,增強政策供給的適配性、延續性、及時性和協同性。
省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副主任王運林代表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
系統施策 精準發力 推動我省開放型經濟突破發展
一、內外開放同抓,在優化開放布局上實現新突破。深耕傳統市場,建立穩定的經貿對接機制,鞏固東盟、歐美、日韓、港澳臺等發達經濟體市場。擴大新興市場,拓寬東南亞、中東歐市場,拓展中亞、西亞、南亞、非洲、拉美等市場,開拓以RECP區域、“一帶一路”國家、自貿伙伴為重點的新興市場。加強區域合作,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推動一批影響力大、輻射能力強的項目簽約落地。
二、堅持分類施策,在壯大市場主體上實現新突破。打造優勢外向型企業,依托全省重點產業鏈,鞏固半導體、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品出口態勢,培育壯大優勢外向型產業、出口主導型產品和龍頭骨干外貿企業。
三、促進優勢疊加,在提升平臺能級上實現新突破。加快各類平臺融合發展,進一步釋放各類平臺在招商引資、產業聚集、服務企業等方面的載體作用。培育區域特色平臺,使平臺建設跟著優勢走、跟著產業走、跟著需求走。支持企業布局海外倉、展銷中心,提升跨境物流保障能力。
四、立足創新驅動,在拓寬空間賽道上實現新突破。開辟貿易創新新賽道,拓展制度創新新空間,探索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推動集成性制度創新。以秦創原平臺建設為牽引,通過數字經濟賦能搶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高地。
省政協委員、寶雞市政協主席劉其智代表寶雞市政協:
釋放數字經濟潛能 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一、明晰路徑設計,增強數字化轉型信心。持續開展我省“551”企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引導中小企業認識轉型重大意義、實質要求,激發轉型內驅力。支持引導省內中小企業組建研發、信息等部門,實現資源優化、流程再造。支持各地建立數字化轉型創新中心和體驗中心,采取“重點突破+梯隊培育”模式,分行業分類別支持基礎好、愿望強的中小企業實施轉型。
二、強化多點發力,提升數字化轉型能力。搭建“企業數轉服務+平臺應用延伸+政府公共服務”架構,引導園區企業整合打通信息流、數據流、業務流,將現有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管理運營等業務系統向平臺遷移。開展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和示范項目評選活動,引導中小企業看樣學樣、照圖施工。支持“鏈主”企業和頭部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開展數字技術應用創新。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人才培養戰略。
三、構建良好生態,打造數字化轉型環境。繼續推進建設5G、千兆光網、算力、移動物聯網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探索推廣智能應用場景。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多樣化、精細化、定制化轉型服務。適當降低獎勵門檻,將企業轉型費用視同研發費用,適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發揮省數字經濟發展協會作用,開展聯企幫扶,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
省政協常委,國家開發銀行陜西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吳元作:
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深入推進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加快打造數字產業集群,發揮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作用,大力推進數字經濟10條重點產業鏈發展,完善數字產業生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摸清重點產業鏈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推進鏈式招商、以商招商,補齊產業鏈發展缺項。
二、協同推動各領域數實融合發展。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電力成本、算力成本,力爭成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布局的“關鍵點”。把握西安“雙中心”建設機遇,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在陜布局。推動實現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釋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推動治理“數據孤島”。
三、分類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堅持因企制宜、分類施策,引導有序推進轉型升級,幫助企業解決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打造數字化轉型驅動產業發展的先行示范。加強數字園區建設,開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專項行動,培育一批優質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商。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設立數字產業發展基金,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示范企業、達標企業以及先進數字產業園區、工業互聯網平臺給予獎補資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強化要素保障,對數字化轉型重點企業項目在用地、用能、碳排放等方面給予支持保障。強化人才支撐,培育專業化人才。
省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張開:
以“四個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以發展縣域經濟助推鄉村振興。深度挖掘縣域經濟的特色優勢,精心打造國家級縣域農業產業園區,建立產業優勢互補、區域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持續完善縣域資源整合機制,以特色產業帶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招才引智工作,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二、以發展民營經濟引領鄉村振興。精心培育鄉村企業,大膽探索“民營企業+”新路徑,構建企業與村集體、村民利益鏈接的新模式。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支持更多的民營企業家回陜創業、扎根鄉村,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三、以發展開放型經濟拓展鄉村振興。積極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游中心、絲綢之路金融中心,打通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合作,鼓勵外資企業進入農村地區,推動鄉村地區與國際友城的對接交流,拓展農業產業發展空間。
四、以發展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推進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融合發展,依托陜西雄厚的科教資源和國家超算西安中心、西安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為制定鄉村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數字支撐。建立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鄉村政務云平臺、綠色農業生產監測平臺和農業應急指揮平臺等,打造智慧鄉村、數字農業示范基地、西部農業物聯網基地。
省政協委員、西安高新區第一樓宇黨委書記楊鵬輝: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在“提質、保障、排阻”上見成效
一、在協同聯動上“提質”,讓民營經濟發展更高效。開展“一起益企”民營企業服務行動,建立惠企政策直達車,完善拖欠款清理與審計、督查、巡查等對接機制,創建民營經濟法律維權服務中心、民營企業維權檢察聯絡室,加大拖欠款清理力度。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建立服務企業“月通報、季交流、年考評”工作機制和助力企業“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措施,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二、在便民利企上“保障”,讓民營經濟發展更放心。構建涉企綠色通道機制,推廣使用“秦務員”“陜企通”服務平臺,幫助企業足不出戶即可一站式解決涉企難題。建立企業訴求申請到辦理、反饋、評價于一體的服務網上平臺,實現全鏈條閉環投訴受理流程,實現立案業務“一次辦”、訴訟費用“一碼繳”、訴前調解“一網聯”、文書材料“一鍵達”,最大程度減輕企業訴累。
三、在監督檢查上“排阻”,讓民營經濟發展更順暢。堅持“無事不擾”,建立涉企行政檢查制度,推行行政檢查清單管理制度和行政檢查計劃備案制度,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檢查事項。探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牽頭,對環境衛生、安全生產、勞動保障、城市管理、金融服務等領域“綜合查一次”,推動各部門聯合檢查,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一次到位”。
本版圖片由記者 杜靜波 攝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