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秦瑤 首席記者 李榮
近年來,陪診作為一種新興服務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小到為患者取號、陪同看病、代取藥,大到與醫生溝通、跨城市代問診……陪診師幾乎可以協助病人完成就診全流程。
7月22日早上8點,35歲的西安市民白睿正在西京醫院超聲科科室門口等待叫號,全職陪診師魯佳幸一早便開始幫白睿排隊掛號、預約檢查項目。“有陪診師一起看病非常省心,不用忙著跑前跑后,提高了就診效率。”白睿說。
隨著醫療行業信息化、無紙化、專業化的發展,在方便群眾就醫的同時,也讓一部分群眾陷入了“科技困境”。對于空巢老人、獨居青年、異地求醫者等群體來說,陪診師充當了“臨時家屬”的角色,為患者提供就醫便利,幫助醫患搭建溝通橋梁,提高了就診效率。
新需求催生新職業。目前,魯佳幸每月能接到近40個訂單,陪診對象有老人、中青年、寶媽、異地就醫患者等。在她看來,陪診服務不僅僅是跑腿,還需要提供陪伴,更重要的是促進醫患溝通,無論全職還是兼職陪診師,都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溝通能力,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
“目前,我們團隊的客源多為通過社交媒體渠道獲得,或是熟人介紹。”魯佳幸告訴記者,很多人會將陪診師與“黃牛”混淆,建議陪診師能成為被國家和社會所認可的職業,有更明確的準入制度和服務標準。
記者通過家政服務公司、陪診小程序、社交媒體等渠道了解到,根據陪診服務內容的差異,陪診師收費標準也有所不同,通常按時計費,半天200—300元,全天300—500元不等。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陪診”關鍵詞,大多是個人發布的文字、視頻等信息,甚至有陪診師表示可以提供代掛號服務,信息混雜、良莠不齊、難以辨別,部分平臺招聘的陪診師不需要醫學專業知識,只要熟悉相關醫院及其就診流程便能“接單”,新手陪診師甚至經過不到1周的培訓即可上崗。
在記者隨機采訪的6位市民中,有5位表示找的陪診師專業度不高,能力和水平無法評估,如何預約到專業可靠的陪診師,是很多病人家屬的顧慮。
陪診行業的規范發展是省政協常委、省婦聯副主席黨潔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
黨潔在日常工作和實地調研中發現,醫療機構常常面臨患者人數多、導診人員少的現狀,難以滿足老年人、殘疾人、孕婦等群體不斷增長的陪診就醫服務需求。
“‘陪診師’這一職業尚未被收錄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黨潔表示,目前市場上提供陪診服務的主要有專門的陪診機構、家政公司、養老服務機構,其中家政員、護工、志愿者等均不同程度地從事陪診工作。陪診服務雖然滿足了一些群眾的就診需求,但因從業門檻低,缺乏統一的從業規范、要求和監管,導致從業人員服務質量、素質能力參差不齊,缺乏收費標準指導。
今年省兩會上,黨潔提出《關于引導陪診行業規范發展的提案》建議,要進一步梳理我省“陪診師”行業現狀和問題,研究制定專門的陪診行業地方標準,包括陪診員/醫師資格認定(考核)標準、陪診服務機構規范標準等,實行規范性市場準入,推動“陪診師”納入國家新職業目錄。同時,要支持、指導有條件的各級各類院校和相關培訓機構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引導醫療護理養老等有關專業的畢業生從事陪診行業,緩解就業壓力,助力“銀發經濟”發展。
“引導陪診行業規范發展,既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的現實需求,又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亟待相關部門強化監管。”黨潔說。
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在提案答復函中表示,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制定我省“社群健康助理員”行業發展規范,協助設計職業技能培訓考核相關課程內容,推動行業規范發展,保障從業者和患者的權益。同時,加強行業監管,避免醫療機構出現假借陪診之名,行“黃牛”、醫托之實的行為。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