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馮倩楠 通訊員 張紅霞 記者 趙婧
秦嶺與黃河,于中華民族而言,是“父親山”,是“母親河”,是中國地理的標志與文明源頭。陜西,幸而兼得,并以橫亙中國南北之壯美,與蜿蜒千里之奔騰,共同描繪著華夏文明的瑰麗畫卷。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陜西省政協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以秦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為重點,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向綠而行,為呵護一汪碧水、守護重重青山,以科技創新驅動引領轉型升級等主題,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4年4月11日,陜西省政協主席徐新榮率隊調研黃河入陜第一灣。
攜手共進 助推“一帶一路”碩果盈枝
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2023年10月陜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總體情況新聞發布會上,陜西省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成果出爐: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翻了兩番,36項典型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108個國際友城遍布五大洲41個國家,中歐班列(西安)累計開行超2萬列、服務企業超1.65萬家……
這背后,離不開陜西省政協的助力。
2014年起,陜西省政協每年協商議題中都有涉及“一帶一路”的重點議題。從“加快發展陜西省外向型民族企業,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陜西省開放型經濟突破發展”“提升國家級西安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水平”等不同切口,通過專題協商、調研視察、民主監督、大會發言、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種履職方式獻計出力,涉及“一帶一路”相關內容的提案就有近百件。
陜西省政協委員們也積極獻計出力,助推共建“一帶一路”。
2023年5月13日,西安至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國際航線首飛。5月18日,西安首開至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國際航線。這兩條中亞航線的開通,實現了西安對中亞五國客運航線的全覆蓋。
得知這一消息,陜西省政協委員、澳門運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蔡加農欣喜地說:“這將給陜西對外交流合作與商貿往來帶來無限商機和便利。”他說,國際國內航空客運市場正在加速重構,許多省市都出臺了支持航空客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搶抓機遇開通國際航線。陜西也應盡快制定出臺新一輪支持開通客運航線的政策,著力構建以西安為樞紐,覆蓋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空中絲路”路網。
陜西省如何緊抓機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推動開放型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好中提質。“要用港澳所長,服務陜西所需,助力陜西構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搭建起各國人民相知相親的橋梁,為共建‘一帶一路’凝聚起更大的精神力量。”“要立足陜西產業特色,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技術優勢,合作研發重大項目,提前布局未來產業。”
陜西省政協委員們在提案、調研、協商會議上的一個個真知灼見為陜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的美麗圖景描繪上了一筆筆生動的線條。
2023年9月5日至7日,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興旺率隊到寶雞市太白縣調研當地高山蔬菜產業。
逐“綠”而行 匯聚發展合力
“以氫能利用嵌入儲能產業發展,能夠為實現新一輪能源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致公黨西安財經大學總支副主委、西安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李勃昕說。
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何鐘回應道:“當然,氫能產業涉及產、運、儲、加、用等環節,在儲能方面,我們正在積極布局固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等項目。”
這是2023年6月,陜西省政協召開“加快推進陜西省儲能產業發展”對口協商座談會上的一幕。
能源領域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陜西是能源大省、制造業大省,除碳油氣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外,光伏組件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首位,硅片出貨量全球第一,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創新發展是陜西的重大課題。
為服務好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進一步了解陜西能源發展、制造業發展現狀,在一次次調研、一場場協商中,陜西省政協凝聚發展共識,逐“綠”而行,匯聚發展合力。
2022年4月至6月,圍繞“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協商議題,陜西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深入陜汽、比亞迪、吉利、江淮、蔚來、奇瑞等多家相關企業調研,詳細了解新能源商用車、乘用車、電池研發生產以及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生產運營情況,形成《關于皖、渝兩省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情況的考察報告》。
當年7月,陜西省政協又圍繞“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在互動交流環節,針對新能源車主“充電焦慮”的發問,掀起此次協商交流的一波高潮。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圍繞充電樁安“樁”難、便捷充電、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等問題聚智建言,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實成勢。
除積極參加陜西省政協各種協商調研活動外,委員們還立足崗位積極開展自主調研,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建設‘秦碳云+數字融合’平臺體系,探索建立數字化‘生態銀行’。”“發展綠色金融,融資政策向綠色低碳企業傾斜。”“以嚴格的生態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保護。”調研形成的《“關于我省二氧化碳達峰行動”的調研報告》《5G賦能煤礦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調研報告》等報告,不同程度推動相關工作有效進步。
2022年4月7日至8日,圍繞“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議題,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楊冠軍帶領經濟委員會部分委員和專家在西安開展專題調研。
凝聚合力 守護一汪碧水
白云清風,翠色涌動;綠野千里,黃河蜿蜒。這是現如今毛烏素沙漠邊緣陜西榆林幾成常態的夏日景象。這里北為風沙草灘、南為黃土丘陵溝壑,集中了陜西99%的沙化土地,蜿蜒流淌著全省54.2%的滔滔黃河水,是陜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核心區域,更是陜西省生態治理的重中之重。
今年5月,圍繞“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灣’攻堅戰 筑牢黃河生態屏障”,陜西省政協赴榆林市開展民主監督調研。調研組先后來到橫山區雷龍灣萬畝樟子松造林示范點、太極灣生態綜合治理區、劉家川蘋果基地等地,圍繞荒漠化防治、生態環境保護、鄉村產業發展等工作,詳細了解相關情況。
“要進一步加大造林力度,堅持植管并重,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綠化效果。”“要堅持系統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確保‘幾字灣’區域的生態安全。”“要探索農旅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讓群眾在生態建設過程中得到實惠。”……調研中,委員們積極建言。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經濟、生態、文化建設一直是陜西省政協關注的重點。2022年,陜西省政協先后組織召開兩次調研情況座談會,會后報送的專題報告,得到陜西省委主要領導批示,推動相關工作改進落實。
2023年4月12日,陜西省政協副主席范九倫帶領人資環委圍繞”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在商洛調研。
針對《關于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的提案》這一重點提案,陜西省政協副主席帶頭督辦。辦理單位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對提案辦理高度重視,對提案中提到的制定《陜西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不斷修改完善規劃,并多次實地開展調研,摸清黃河文化資源底數,建立咨詢專家庫。
這只是陜西省政協關注以黃河為代表的“水生態”的一個縮影。
人臨水而居、擇水而憩,人居環境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良好水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圍繞“水”之課題,陜西省政協綜合運用多種履職方式獻計出力: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沿黃九省區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的提案》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出臺;陜西省政協召開“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月度協商座談會,網絡直播瀏覽超過130萬次,留言5500多條,引起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形成《“我省水污染防治情況”調研報告》等幾十篇調研報告,其中,10多篇得到陜西省領導批示,促進相關工作。
道阻且長,陜西省政協將持續關注,圍繞一汪碧水深入調查研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讓越來越多的河湖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2024年5月21日至23日,陜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灣’攻堅戰 筑牢黃河生態屏障”議題在榆林開展專題調研。
建言協商共繪秦嶺保護“同心圓”
2022年9月20日,陜西省秦嶺生態安全重點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揭牌成立,陜西省政協副主席為實驗室揭牌。
之所以能落成實驗室,源于一則社情民意信息。這則《關于建立秦嶺生態安全實驗室的建議》經陜西省政協報送后,得到陜西省有關部門批復。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2年7月,經陜西省科技廳批準建設。
對陜西人而言,秦嶺的意義遠不止“山”那么簡單。秦嶺不光是“世界生物基因庫”“動植物王國”“天然中草藥庫”,還是南北之間地質、氣候、水系、生物、土壤五大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近年來,陜西省政協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叮囑,與6市39縣(區)三秦兒女一道,擔負起守護秦嶺的責任。
2022年6月9日至10日,由全國政協指導、陜西省政協主辦的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會議在西安市舉行,圍繞保護好大秦嶺“中央水塔”問題,會議決定建立六省一市政協協商聯動機制,并出具一系列頂層設計相關具體建議,推動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榆林市府谷縣黃河入陜第一灣(資料照片)
秦嶺國家公園創建是秦嶺面臨的又一重要工作。“創建任務已全面完成并通過國家林草局驗收,意味著秦嶺保護已進入‘啃硬骨頭階段’。”陜西省政府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2023年,陜西省政協先后組織委員、專家赴西安市藍田縣、周至縣、商洛市和漢中市佛坪縣開展調研,報送的《省政協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專題協商情況報告》得到陜西省委、省政府相關主管領導批示,從頂層設計層面助推相關工作。陜西省政協還圍繞秦嶺植被保護、尾礦庫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議,組織開展“關注森林 關愛自然”青少年自然教育示范活動,舉辦陜西省自然教育入庫專家評選會,全方位、多角度助力秦嶺生態發展。
“保護秦嶺,是陜西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整合秦嶺內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對秦嶺進行更科學完備的保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秦嶺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極為復雜,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同時涉及多個省份和地區。建議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專家力量,進一步明確專家層級和類別劃分,確保研究團隊具備跨學科優勢和豐富經驗。”“整合各類數據資源,搭建集數據存儲、分析、可視化于一體平臺。”
用一次次務實深入的調研、一件件高質量的提案、一條條“高言值”的建議,陜西省政協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履職答卷。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