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三秦大地上,遍布著革命先輩的足跡,誕生了一個個革命老區。
滄海橫流,時移世易,紅色仍是革命老區最鮮明的底色,紅色基因在革命老區代代相傳。
商洛太平山下的月亮灣村,7名紅軍烈士長眠于此,烈士的光榮事跡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地幾代人。當地83歲的村民張和峰感慨:“我們村的年輕人愛當兵,就是受紅色歷史的影響。”
眉縣女孩任芳從小就愛聽扶眉戰役中的故事,對紅色故事充滿了興趣。如今,她如愿成為扶眉戰役紀念館的講解員。“選擇這個職業,是想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革命精神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任芳說。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副館長劉翠霞有著20年講解經驗。在她看來,講好紅色故事,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傳承。如今,她最大的愿望是培養更多熱愛楊家溝、能講好楊家溝革命舊址故事的講解員。
歷久彌新的紅色故事,彰顯著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時至今日,從秦巴山區到黃土高原,那些崢嶸歲月仍被人們銘記,紅色故事仍然經久不衰、傳唱不已。
講好紅色故事之余,如何做好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
規劃開發長征主題公園,修繕革命遺址,編排紅色劇目,組建紅色宣講隊……革命老區各有各的“絕活兒”,讓紅色血脈得以更好地賡續傳承。
循著“紅色坐標”,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革命老區,在一曲曲英雄贊歌、一段段革命故事中重溫崢嶸歲月,汲取前進力量。
“一送紅軍帽呀,紅星當頭照啊,革命的紅旗肩呀么肩上飄呀。”在旬陽市紅軍紀念館,伴隨著悠揚的曲調,紅軍團結群眾、幫助群眾的故事傳入游客耳中。
“渭華塬上紅旗展,時勢運轉顛倒顛。高塘塬上星火燃,染紅西北半邊天。”在渭南市華州區渭華起義紀念館,老腔劇目《渭華起義英雄漢》唱出一段艱苦卓絕、撼天動地的革命歷史。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在米脂縣楊家溝革命舊址,幾名小學生在毛澤東舊居前圍成一圈,唱起了《東方紅》,嘹亮的歌聲飄向遠方。
而今,“紅色游”漸成熱潮。依托豐富、獨特的紅色資源,眾多革命老區加快打造“紅色+”旅游發展新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為游客提供旅游新體驗,持續推動游客流量變“留量”。
在西鄉縣駱家壩景區,古色古香的明清老街、奇險壯麗的回龍大峽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等紅色景點,讓游客贊嘆不已;
在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薛家寨景區獨特的丹霞地貌,照金紅色文旅小鎮推出的露營、紅色研學等活動,吸引了許多游客從西安、咸陽等地慕名而來;
革命老區綏德曾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如今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林草覆蓋率在75%以上,綠色生態成了當地旅游新招牌;
……
在推動紅色旅游升溫的同時,革命老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走上了發展“快車道”,鄉村振興的步伐愈加堅實。
景區客棧、民宿、商鋪帶動230余人務工,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帶動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探索“紅、古、綠、山、水、茶”融合發展之路,讓西鄉縣駱家壩鎮群眾享受到了紅色旅游的紅利,捧牢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
令照金鎮群眾沒想到的是,以前荒坡上隨處可見的艾草,現在成了寶貝,一年能收割兩茬,收入3000多元。憑借得天獨厚的產地優勢,照金鎮的艾草產品十分暢銷,艾條、艾草浴劑、艾草精油、艾絨枕等系列產品供不應求,有的還銷往海外。以前平平無奇的“野草”,如今為老區群眾鋪就了一條艾香四溢、富民強村的“致富路”。
金秋九月正是蘋果收獲的季節。由于不斷嘗試新品種、新技術,洛川蘋果種植走出了一條科技助力、品質支撐的新路子。如今,洛川蘋果不但論斤賣,品質好的還能按顆賣;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更多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黃土高原上,蘋果產業映紅了老區人民的好日子。
數十載滄桑巨變,革命老區風華正茂,舊貌換新顏。
如今,紅色底蘊深厚的陜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步伐鏗鏘有力,老區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記者 陳志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