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正值金秋,在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中國—中亞友誼林的石榴樹首次結出碩果。
去年5月19日,中國—中亞西安峰會結束后,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亞五國元首共同種下六棵象征友誼的石榴樹。
如今,這六棵石榴樹枝葉繁茂,果實清香飽滿。陜西深化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的成果亦豐碩喜人。
省委外辦主任姚紅娟說:“陜西梳理形成《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涉陜階段性成果清單》,包括機制建設、經貿合作、互聯互通等六大類27項階段性成果。”
在加強機制建設方面,今年3月,中國—中亞機制秘書處在西安啟動運營。“運營以來,我們重點面向中亞國家推介陜西,助力建設高層級對外開放合作平臺,支持提升國際人文交流水平,為促進民心相通貢獻力量。”中國—中亞機制秘書處執行主任吳穎欽說。
“秦嶺工坊”項目啟動,“中國—中亞五國交通基礎建設領域人才培養聯盟”成立,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面向中亞國家農業官員、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的減貧惠農計劃以及職業技能培訓完成……一年多來,陜西與中亞五國文化交流合作成效明顯,經貿往來也勢頭良好。
在深化互聯互通和拓展經貿合作方面,今年2月,作為中國—中亞西安峰會重要成果之一,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正式投運,為企業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務,實現中哈兩國運輸通道升級。目前,有超過4萬噸貨物在這里集散、中轉。10月21日,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商人蘇魯說:“我們公司的物流量從每月10列增加至60列,物流效率也越來越高。”
陜西企業“出海”也因此獲益。“近年來,與哈薩克斯坦相關企業合作開展了商用車散件組裝業務。目前,我們已完成超1400輛卡車的裝配,之后將繼續擴大業務合作范圍。”陜西重型汽車進出口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鄭輝介紹。
當前,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位于哈薩克斯坦北哈州的“三位一體”國際糧食物資加工物流集結中心正加緊建設。預計今年底,新生產線生產的面粉將通過中歐班列運到國內。
昔日古道駝鈴,今朝汽笛聲聲。今年1月至9月,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超過4000列,居全國第一,中亞方向開行574列。
據統計,今年前9月,陜西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2.9%,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6%;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增長58.8%。(記者 李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