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安市現有登記建檔古樹名木15112株,其中古樹15071株,擁有量位居全國前列——“綠色瑰寶”煥發盎然生機
11月14日,游客在西安市長安區古觀音禪寺內觀賞千年銀杏樹。
初冬時節,在西安市長安區東大街道古觀音禪寺內,一株歷經1400年風霜的古銀杏樹,迎接著八方來客。
每年10月底至11月,這棵古樹便身披金色華服,為冬日的古城西安增添幾許詩意。
“快看,這棵古銀杏樹是唐太宗李世民親手種植的!”11月16日,福建游客林錦秀用手機掃描古樹名木“二維碼”后,與身旁的朋友分享起這棵古銀杏樹的來歷。
長安區林業工作站副站長趙錦介紹,這棵古銀杏樹高21米,冠幅19米,樹干直徑1.7米,不僅是西安市一級保護古樹、陜西省特級古樹名木,還被列入國家古樹名木保護名錄。
在長安區,每一棵一級保護古樹都擁有一張獨特的“電子身份證”,游客只需掃描古樹名木“二維碼”,便能了解這棵古樹的信息,還能通過微信小程序,提出保護建議。
“今年,它的枝葉比往年都要繁茂。但幾年前,這棵千年古樹也曾歷經磨難。”趙錦告訴記者,2021年,強降雨導致樹根受損,加之害蟲侵襲,這棵銀杏樹的樹葉幾乎落光。長安區相關部門組織專家現場勘測,為其制定救治方案。在實施無人機高空噴藥滅殺害蟲、樹干打孔注藥、改變路面鋪設方式增加土壤透氣性、安裝太陽能殺蟲燈進行長效保護等救治措施后,這棵千年銀杏樹逐漸恢復生機。
長安區歷史文化厚重,古樹名木存量大、顏值高,現有散生古樹名木267株,其中一級古樹名木74株、二級古樹62株、三級古樹131株,還有3個古樹名木群,涉及國槐、銀杏、側柏、白皮松等34個樹種。
近年來,長安區多措并舉保護古樹名木,嚴格執行保護條例,對古樹名木進行編號掛牌、建檔管理;針對受損古樹名木及病蟲害問題,實施個性化搶救修復方案;加強科普宣傳,提升公眾保護意識。
古樹名木不僅是歲月的見證者,還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
在藍田輞川,1300多年前,王維親手栽植的銀杏樹,是當地最美的景觀之一;在周至樓觀臺,2600多歲的“老子手植銀杏”與古跡相映成趣;臨潼區的“護王槐”獲評全國最美古槐樹稱號,2300多歲的它歷經歲月更迭,仍煥發著勃勃生機……
放眼西安,從閻良的相棗古樹群到周至的山茱萸古樹群、樓觀臺古樹群,從臨潼的側柏古樹群到長安的板栗古樹群、杮樹古樹群,僅這6個古樹群,就有古樹13784株。這些古樹群構成了西安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據統計,西安市現有登記建檔古樹名木15112株,其中古樹15071株,擁有量位居全國前列。
西安市林業局植樹造林處副處長李文軍介紹,1996年起,西安市就著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與條例,為古樹名木撐起法律“保護傘”。通過多次普查與資源補充調查,確保古樹名木“應保盡保”,實現“株株有檔案,棵棵有人管”,并為每棵古樹實施“一樹一檔”“一樹一策”的精心管護。古樹名木攜帶著珍貴的基因資源,對生態保護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自2020年,西安努力培育繁殖古樹名木后代,至今已累計繁育樹種44種,有效保留了優秀基因資源,延續了古樹名木的文化價值。
“我們將不斷挖掘古樹名木的重要價值,按照政府指導、社會監督、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明確管護主體、強化管護責任,使全市古樹名木得到有效管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李文軍說。(記者 蒲茜文/圖)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