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07:34:11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記者 滿淑涵
開發區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滲透于生產力各要素中、貫穿于產業全流程,加快改革創新成為開發區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提升”、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場“競速賽”,陜西如何爭先進位?11月19日,省政協召開“加快開發區(工業園區)改革創新,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專題協商會,抓亮點、聚重點、攻難點,立足當下、共商未來。
向實聚力
發展歷程證明,開發區(工業園區)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用數據反映更為直觀:2023年,全省34個經開區生產總值5541億元,占全省16.4%;規上工業總產值7551.3億元,占全省26%。2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9646.3億元,占全省28.6%;工業總產值10282.9億元,占全省31.9%。7個保稅區進出口額2101.9億元,占全省52%??h域工業集中區工業產值13483.3億元,占全省41.8%;規上工業總產值12831.3億元,占全省44.3%。
結合前期調研情況,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王曉馳在會上直面存在的問題:目前,陜西開發區發展組織架構不全,體制機制待完善;科創能力不強,平臺效能待發揮;產業結構不優,產品價值待提升;資金保障不足,融資渠道待暢通。“未來,我們還需進一步推進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強開發區科創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快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開發區承載運營能力。”
“構建開發區高質量產業生態,不是一朝一夕、單打獨斗就能完成的。”省政協委員、中核華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季開平認為,要強化產業生態思維,共建新機制、共創新生態、共謀新發展,共同探索產業鏈融通發展的“陜西方案”。“要圍繞制造強省、質量強省目標,以重大項目引育為突破口加強升級擴容,促進產業協同發展、資源高效利用,加速園區培育新質生產力。”
向質躍升
如果把園區比作苗圃,千行百業就像一粒粒種子,在這片沃土催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未來產業蓄勢騰飛。
“開發區是我省產業最集中、經濟最活躍的平臺功能區,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平臺和抓手。”省政協常委、民建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宋楊認為,要持續加力金融“活水”有效灌溉科技創新。他建議,探索產業鏈融資新模式,發行產業鏈“鏈主”及鏈上企業專項資金計劃ABS,加強科技金融知識普及和人才培養,建立“產業升級基金+專項子基金+市場化子基金”的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體系,重點投向開發區內科技主導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同時,完善首創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設立“風險補償資金”,加大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
圍繞發揮資本市場功能助力開發區創新發展,省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陜西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兼西安稽查局局長魚向東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產業+科技+金融+軟環境”生態要素集聚,最典型的模式就是創設基金小鎮。他建議,以秦創原總窗口、西安高新區等為重點,依托區位、政策、產業、規模、環境、科技等核心優勢,吸引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沖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相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以及輔助支持機構入駐園區,圍繞政策支持、信息共享、配套設施和產融對接服務等搭建金融孵化平臺,加快推動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向高提能
工業穩,則經濟穩、產業強、城市興。
當前,國家正在推進開發區公告目錄審核調整工作,要求將畝均效益、集聚集約、增量增速、創新發展、減污降碳作為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引導構建產業園區錯位發展、分工協作、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群體系。
2023年,開發區GDP占西安市GDP的比重達到55%。西安市政協副主席邢欣說:“但目前,我們面臨未來發展空間有限、項目接續不足等問題。”
瞄準破除壁壘、補足短板,邢欣建議,深化開發區產城融合創新,充分發揮政策疊加優勢,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功能,以開放促改革調結構,全力打造自貿試驗區和關中綜合保稅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
比鄰西安,咸陽也有一張亮眼的開發區發展“成績單”:2023年,咸陽市15個園區完成工業產值1734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7%。
借助西咸一體化契機,近年來,咸陽市與西安市開啟了科技成果轉化諸多“碰撞”與“聯姻”。省政協常委、咸陽市政協副主席房曉飛建議,加強西安、咸陽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科研成果共享轉化。在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上,培育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開發區從“原材料初始加工產品生產地”到“終端產品輸出地”的戰略躍升。
向新前行
強產業鏈、育創新鏈、優服務鏈、引人才鏈,企業發揮著重要的黏合和牽引作用。
省政協委員,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愷颙認為,科技型頭部企業是引領開發區創新發展的關鍵。產業鏈、技術鏈、供應鏈、資本鏈、價值鏈都將圍繞頭部企業,特別是科技型頭部企業配置。
“運用‘六個一’工程,培育和打造陜西科技型頭部企業。”他建議,設立先導產業研究院集群,為開發區建設提供共性關鍵技術支撐;構建共性及關鍵技術實驗室集群,為開發區建設提供底層技術支撐;創設覆蓋產業全周期的股權基金集群,為開發區建設提供金融支撐;創建科技投行,承擔轉化人職責,為科創體系全方位賦能;建設以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核心的園中園;培育涵蓋“科技-產業-金融”多領域的高水平科創團隊。
就提升開發區服務效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省工商聯副主席、陜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斌建議,規范涉企行政審批程序,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重要環節,優化跨層級、跨系統、跨區域、跨部門業務流程和辦事流程,讓企業辦事“零跑腿”“跑一次”;規范兌現招商引資承諾,統籌兼顧外來企業和本地企業,實行惠企政策一致、市場機會均等。此外,要在產業升級上精準發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