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滿淑涵
毛烏素沙地之中,“能源之城”榆林正在開啟從“煤都”到“綠都”的加速嬗變。
能源產業是國民經濟和民生保障的“壓艙石”。“十四五”以來,榆林一手抓能源保供、一手抓低碳轉型,以創新驅動未來能源新高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10月24日至25日,記者隨省委統戰部“奮進中的新秦商”統戰宣傳基層行媒體采訪團走進榆林,探秘“綠都”背后的生動實踐。
“蘭炭老大哥”三十年磨一劍
在神木市三江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三江煤化)的蘭炭技術研發中心,先進的實驗室儀器讓人眼前一亮,實驗室里,工作人員正加緊研發新技術。
這是三江煤化30年來不懈奮斗的一個縮影。
以三十年的深厚積累深耕煤炭熱解清潔高效利用領域,通過1萬噸/年純氧法煤熱解中試裝置和實驗室無數次的試驗,終于在純氧法煤熱解技術的開發利用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9月25日,三江煤化自主研發的40萬噸/年純氧法煤熱解工業裝置成功投產,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我國煤化工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體現。
作為擁有76項國家專利的蘭炭“老大哥”,三江煤化從粗放式的野蠻生長到變革式的綠色先鋒,不斷刷新蘭炭生產創新的“進度條”。
蘭炭,是將普通煤炭在中低溫條件下進行熱解而形成的一種固體炭質產品。在全球能源面臨轉型的浪潮中,蘭炭作為一種新型清潔能源正日益受到重視,其產品主要應用于電石、冶金、化肥、鋼鐵、建材等行業,可大大節省我國緊缺的煉焦煤和無煙煤資源,使煤炭高價值的開發利用更具科學性、多樣性。
神木是蘭炭產業的發源地。三江煤化總工程師張水軍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蘭炭由于成本低、售價便宜且產品品質高,迅速成為當地電石廠、硅鐵廠的“香餑餑”,代替無煙煤和冶金焦,隨之土法燒制蘭炭在神木及周邊地區迅猛發展。
但這種“土法煉焦”的方式資源利用低、能源耗費大,很快被國家明令禁止。三江煤化應運而生,一直致力于煤低溫干餾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與成果推廣。
創新是打開能源轉型之門的“金鑰匙”。從1.5萬噸SJ復熱式干餾方爐、3萬噸內燃內熱式低溫干餾方爐,到SJ(三江)系列煤炭中低溫干餾方爐的推出,經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組織專家鑒定,這項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并在陜北、內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區得到廣泛應用。
“三江”方案唱響飄洋過海“步步高”。2005年,由三江煤化承建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30萬噸蘭炭生產線,填補了榆林市技術裝備出口的空白。
“這給了我們很大信心,直到現在,這條蘭炭生產線還在哈薩克斯坦正常運行。”張水軍自豪地說。
2012年,“神木蘭炭”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作為行業“老大哥”之一的三江煤化,還參與了6項國家和省級標準的起草制定。
張水軍說,推動蘭炭生產工藝實現從“黑色革命”到“綠色發展”的轉型,對三江煤化來說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彼時的蘭炭產業雖已成為神木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但尚未走出生產工藝低端、“三廢”問題突出、產品粗放等困局,產業發展面臨制約與挑戰。
“我們一直在迭代研發針對不同粒度煤種的干餾爐。以前的干餾裝置只能處理30毫米以上的塊煤,目前,我們的第五代小粒煤干餾爐填補了3-30毫米小粒煤不能進行干餾的空白,這可以大大解決原料缺口問題。”張水軍說,最新SJ第五代方爐單爐處理能力可達50萬噸以上,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將蘭炭“吃干榨盡”,全力推動蘭炭產業轉型升級,三江煤化不僅專注于蘭炭的生產,還積極布局下游生產鏈,先后承擔了國家和省級等多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2020年,三江煤化斥資2億建成蘭炭技術研發中心,對神木富油煤進行熱解,深入研究蘭炭、焦油、煤氣的三聯產,并開展“新型低碳生產工藝及裝置研發”“低排放綠色工藝及裝置研發”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攻關。
“在蘭炭生產過程中,會伴生作為副產品的煤焦油、煤氣,平均每噸煤炭能生產600公斤蘭炭、70公斤煤焦油、600立方米煤氣。而煤焦油和煤氣對于‘富煤缺油少氣’的我國來說,意義十分重大。”張水軍說。
“目前,我們在打造清潔能源、中間有機體、精細化工、廢舊資源綜合利用4條主鏈,可產出甲醇、液化天然氣、蘭炭等產品,為熱解行業的產業鏈延伸開辟了新的道路。”張水軍表示,未來會繼續圍繞煤炭低溫熱解為核心的多聯產技術,形成特色煤化工千億產業集群,為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貢獻三江力量。
做智慧礦山“海底撈”式的服務商
如果說“海底撈”火鍋重新定義了餐飲界的服務天花板,那藏在榆陽產業園區的榆林金世源礦用油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世源),可謂是重新定義了智慧礦山礦用油服務天花板的弄潮兒。
乳化液作為液壓支架、支柱的工作介質,有液壓系統“血液”之稱,而這正是金世源的“王牌產品”之一。
坐落于晉陜蒙煤炭富集接壤區的金世源,16年來專注于礦用乳化油、濃縮液、防凍液、潤滑油等系列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是新時代智慧礦山油、液、劑、脂的專業服務商。
乘著陜北能源化工高速發展的東風,金世源成為西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煤礦液壓支架用油專業生產企業,如今保持著連續三年營收增長20%的高速發展佳績。它有著怎樣的秘訣?
“服務、智慧、開放。”金世源總經理王文強精辟總結企業節節攀升擁有的三大法寶。
服務精準體現在細微處。走進金世源的水質樣本室,成千上百瓶透明塑料瓶中,用標簽標明不同客戶、不同礦區、不同時間的水質留樣。
“我們堅持‘一礦一水一配方’,所有服務的礦區我們都會留下水樣,用周期性分析法記錄在我們的水質數據庫中。”王文強說,每個礦的水質都有差異,因此,除給客戶供應原有配方之外,還會儲備1-2個配方,在檢測到水質有大的波動后,就能立即用新配方替補。
為確保煤礦開采過程中的生產安全和經濟效益,金世源會不僅為客戶提供24小時的服務專線,還會派遣技術人員下礦,開展為期14天的免費技術指導跟蹤服務和培訓。
“不夸張地說,我們的售后人員已經能夠做到輔助井下的生產安全,定期下井檢測和了解使用情況,依據礦井不同水質和地質條件定期為區隊泵站及時提供配液和回液的濃度配比數據,隨時為客戶提供合理的使用建議。”王文強解釋被客戶譽為“最強輔助”的由來。
正是憑借想客戶之想提供的“保姆式”服務,金世源獲得國家能源集團、陜煤集團、中煤能源集團、延長石油集團等國內知名煤炭企業的高度信賴,這也是金世源獲得客戶信賴的關鍵因素。
“我們的環保型濃縮液獲得了發明專利,它是利用生物質基礎油代替了礦物油,既有效節約了一次性能源,又解決了乳化油污染環境問題。”王文強說,金世源技術創新突破均為國內首創,并擁有2項發明專利。目前,金世源已研發生產出液壓支架用HFAE25-5乳化油、液壓支架用HFAS40-5濃縮液、液壓支架用MDF-40防凍液等23款產品。
對金世源來說,不斷取得創新成果的秘訣就是“對外開放”。王文強說,公司一直積極尋求外部研發高手,組建了“科學家+工程師”研發隊伍,定期會有榆林學院專業學者來到公司實驗室共同研發新品。
說起金世源緊扣“智慧”進行的持續探索,走進公司生產車間,生產投料、調和、過濾、灌裝均已實現自動數控就是最好的說明。如今的金世源擁有全球一流智能設備,在基礎設施、技術水平、工藝流程、生產規模等方面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2023年產能達到5萬噸。
金世源行政負責人曹懷明介紹,目前,廠區在建設二期數字項目,其中包括在車間安裝保障生產安全的“千里眼”,通過現場監控對員工操作行為進行精準識別,一旦發現不符合要求的行為,系統會立即發出預警,以便管理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糾正,確保生產效率和安全水平得到雙提升。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