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璐
生活中,一級臺階或許會成為殘障人士難以跨越的“鴻溝”,而一段設計合理的盲道,則能成為視障人士探索世界的“眼睛”。無障礙環境建設作為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融入社會生活的重要保障,已然成為衡量城市文明與人文溫度的重要標尺。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施行,無障礙環境建設為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帶著問題,記者在西安進行了走訪調查。
無障礙建設讓出行更便利
一座城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可彰顯城市發展水準,其中交通出行尤為重要。近年來,西安市相繼制定出臺了《西安市創建無障礙環境市縣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無障礙環境建設與改造提升工作的意見》等政策,積極推進無障礙建設改造。
隨著無障礙環境建設的不斷完善,依賴輪椅出行的曉麗感到出行是越來越便利了。曉麗住在新城區公園北路某小區,每天她乘坐電梯下樓,通過小區單元樓一側的無障礙通道“走”出小區,抵達公交站點。公交車到達站點后,司機會主動走到車廂后部,放下無障礙踏板,幫助曉麗從后門上車。
“以前乘坐公交車時,需要好幾個人一起把我抬上車,讓我很尷尬。如今,越來越多的公交車配備了可伸縮的無障礙踏板,許多公交站臺也設置了低矮的候車區,方便我們的輪椅靠近車門。”曉麗告訴記者,如果需要前往較遠的地方,她會選擇乘坐地鐵出行。
近日,記者從西安地鐵了解到,以地鐵2號線為例,目前全線各站點均已完善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每個出入口都張貼著醒目的無障礙電梯位置圖,清楚標明了無障礙電梯、輪椅候車區、無障礙衛生間等位置。
“以前出門,我總是擔心找不到無障礙通道,現在到處都有明確標識,公交地鐵工作人員也特別熱情周到。我能去的地方越來越多了,也更愿意出門感受這座城市的美好了。”出行方式的改變,不僅極大拓寬了曉麗的生活半徑,更在心理給予了她巨大鼓舞與信心。
適老化改造讓社區更溫馨
近日,記者從省肢殘人協會了解到,我省具有龐大的現實和潛在的障礙人群。“許多人認為無障礙設施是為殘疾人提供的,其實不然,‘無障礙’的受益者可以是老人、兒童或者推嬰兒車的家長,甚至是攜帶行李的旅客。”省肢殘人協會主席王延說,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無障礙環境建設。
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也對居住社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包括住宅和公共建筑出入口設置輪椅坡道、扶手等無障礙設施,鼓勵老舊小區進行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等。
2023年9月8日,我省無障礙示范社區改造項目在雁塔區紅專社區正式啟動。通過各項指標的綜合評判與嚴格篩選,郭南馨苑、家福華城、長慶坊等5家社區被授予“無障礙示范社區”獎牌。
12月1日,記者在紅專南路社區看到,社區內人行道銜接處做了坡道設計,許多臺階處增設了無障礙坡道。單元樓道內的扶手也從單扶手升級為雙扶手,居民活動的場地也安裝了U型、L型扶手。“我們年齡大了,活動不方便,這些小小的改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大大的幸福。”社區居民李奶奶高興地說。
信息無障礙讓生活更精彩
互聯網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加強信息無障礙建設,讓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共享數字生活?
作為省圖書館視障閱覽室的忠實“粉絲”,視障人士阿玲主要靠聽覺來進行閱讀。阿玲告訴記者,她平日里喜歡參加省圖書館舉辦的視障閱讀會和無障礙電影觀賞會,還因此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殘友。雖然她無法用眼睛看到畫面,但通過電影旁白和聲音效果,依然能夠感受到電影的魅力。
據了解,省圖書館視障閱覽室自2008年成立以來,依托館藏盲文圖書、大字本圖書、明盲文對照圖書等,幫助殘障讀者拓展信息資源獲取渠道,增強閱讀可及性,實現無障礙閱讀的目標。
“考慮到視障讀者的特殊需求和心理狀況,閱覽室還配備了電子助視器、盲文點顯器、盲人智能聽書機,安裝了‘陽光讀屏軟件’的臺式電腦等專用設備,以及百余部有聲讀物光盤、無障礙電影。”省圖書館借閱部副主任梁秦介紹說。
“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我仿佛觸摸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阿玲興奮地告訴記者。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頒布,為視障人士提供無障礙信息化學習的場所越來越多。2023年10月14日,我省首個盲人無障礙信息空間“弘健無障礙信息空間”在“白手杖24小時盲童之家”揭牌,免費向廣大視障人士開放,還定期舉行無障礙電腦、手機應用軟件的學習、培訓和交流活動。
“我們由衷地希望,通過互聯網和無障礙信息技術的助力,讓視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會,享受生活的便利,點燃對未來的希望,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弘健體育文化發展(西安)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瓏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