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省林業局副局長薛恩東圍繞“深化‘三個年’活動、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主題介紹相關情況。
薛恩東介紹說,一年來,省林業局累計謀劃儲備生態保護修復、生態資源管護等各類林業項目2001個,較2023年增長23%;落地實施項目1145個,較2023年增長14.16%。截至目前,我省已開工項目1110個,開工率達到96.94%,完成投資55.38億元。1.3億畝天然林和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254.17萬畝退化林、中幼林和低質低效林得到提質增效,244.76萬畝國土綠化空間得到綠化美化。此外,1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陜西地處黃河“幾字彎”腹地,承擔著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重要戰略任務。一年來,全省林業系統聚焦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堅戰、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攻堅戰等14項行動,儲備并通過國家審核“三北”工程項目32個,其中,2024年落地實施16個,重點對毛烏素沙地、陜北地區退化生態系統、渭北地區溝渠坡面等生態脆弱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
“今年,‘三北’工程超長期國債資金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項目開工率達到100%。”薛恩東說,工程區已完成營造林207.28萬畝,治理沙化土地95.47萬畝,種草改良20萬畝;流動沙地治理4.2萬多畝,為打贏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秦嶺生態保護方面,依據《守護祖脈秦嶺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全省林業系統落地實施秦嶺中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大巴山北麓和漢江谷地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等重要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16個,新建秦嶺區域防火應急道路增發國債項目2個,對秦嶺林區130條、總長為876.48公里的防火應急道路進行改造提升。截至目前,“雙重”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秦嶺區域完成造林107.64萬畝,新增國債防火應急道路項目預計12月底前完成投資建設任務;全國唯一一個朱鹮國家保護研究中心落戶陜西漢中;自然保護區保護、監管能力進一步提升,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秦嶺自然保護地體系趨于完善。
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2022年以來,省林業局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示范項目,累計實施“百萬畝綠色碳庫”項目36個,建立林草碳庫試點示范基地36個、36.86萬畝,設立碳匯計量監測樣地88組176個,為我省林業碳匯可監測、可核算、可交易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薛恩東說,今年以來,我省累計實施林業產業發展項目102個,提升改造核桃、大棗、花椒等特色經濟林75萬畝,油茶新增改造面積10.65萬畝,認定培育省級林業龍頭企業5家。全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總數達148個,林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快速發展,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超1700億元。
為全面提升林草要素保障效能,省林業局不斷健全完善行政審批聯席會議制度、實現“并聯審批”,做到一個建設項目同時涉及占用林地、草地、濕地或自然保護地的行政審批事項時“一體化研究、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全年依法依規審批使用林地1034宗、14.17萬畝,使用草地746宗、7.79萬畝,有力保障了全省重大建設項目需求。同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出臺了11項具體支持措施,包括明確國家重點項目使用林地定額單獨安排、省重點項目使用林地定額追加保障等支持政策,為進一步做好林草要素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薛恩東表示,下一步,省林業局將聚焦林業改革、數字治理、隊伍建設、林業可持續發展等關鍵領域,堅持項目帶動戰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高效做好林草要素保障,統籌推進“擴綠、興綠、護綠”,以林草項目建設高質量、林草要素保障高效能,為建設美麗陜西、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首席記者 李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