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滿淑涵
“只要參加陜北的宴席,不僅肚子穩了,耳朵還能聽到位了,一個個客人都能站起來唱幾曲。”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教研部主任張煒達坦言對陜北民歌的喜愛。
張煒達翻看自己收藏的陜北民歌曲庫時,發現來來回回就那么幾十首經典的。帶著心中的“危機感”,他多次前往延安、榆林進行調研。他認為,由于新興文娛產品不斷涌現,加之老一輩民歌手日漸老去,年輕一代對陜北民歌的關注度降低,受眾斷層、市場萎縮等因素,給陜北民歌的傳承發展帶來現實挑戰。
“黃土地上不應只有山丹丹花,我期待的是陜北民歌的百花齊放。”張煒達將調研思考轉化為建言,在今年年初召開的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促進陜北民歌傳承與發展的提案》。
這件提案引起省政協的高度關注,被列為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督辦重點提案,交辦后得到提案承辦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的重視。在提案辦理過程中,省文旅廳多次與張煒達溝通、探討。8月28日,提辦雙方就提案辦理工作進行了面對面協商座談。
針對提案“與紅色旅游、紅色文化相結合”的建議,省文旅廳資源開發處副處長王丁介紹,當前,全省紅色旅游發展與建設主要圍繞“紅色景區建設”“紅色演藝項目”“紅色文化文創產品研發”“紅色教育培訓”等方面展開。下一步將在參考委員建議的基礎上,沿著“紅色基因與陜北民歌相結合、陜北民歌嵌入紅色旅游”的新思路拓展,推出“跟著非遺去旅行,唱著民歌游陜北”等線路,全力開發文旅IP產業,持續賦能紅色文旅IP、陜北民歌IP,深挖陜西重點文化資源,開展文創產品、節目銷售和微短劇聯合制作探索,著力講好中國故事、陜西故事。
如何深挖民歌浩瀚寶庫?今年4月,由省文聯等單位主辦的陜北民歌傳承與發展座談會在榆林召開,來自省內外的120多名專家學者、陜北民歌傳承人、陜北民歌詞曲創作者匯聚一堂,圍繞陜北民歌理論與創作研究、宣傳推廣等進行深入研討。
張煒達在提案中同樣敏銳關注到傳承保護問題。他在提案中建議,應制定《陜西省陜北民歌保護傳承發展條例》,以法治力量助推陜北民歌的傳承發展。他的建議與省人大代表聯名議案中的建議不謀而合,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迅速行動,推動立法進程。
今年7月,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赴延安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表示,陜北民歌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做好代表聯名提出的《關于制定〈陜西省陜北民歌保護傳承與發展條例〉的議案》的辦理工作,推進陜北民歌保護傳承發展立法進程,依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陜北民歌這塊“金字招牌”,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作出新貢獻。
“下一步,我廳將全力配合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做好有關法規制定工作,助力推動陜北民歌保護傳承發展立法進程順利開展。”省文旅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趙艷說。
人才培養是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根基所在。西安音樂學院、榆林學院作為陜北民歌的非遺研究基地和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多年來一直聘請陜北民歌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和老藝人進學校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確保傳承隊伍不斷擴大、展演展示交流活動更加活躍。
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辦公室主任任潔玉說:“學院專門針對陜北民歌教學開設了陜北民歌概論、陜北民歌賞析等課程,未來還會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音樂素養,促進各項民歌賽事建設,培養一批有本領、有擔當的民歌傳承人。”
9月6日晚,“歌從陜北來——陜北民歌音樂會”在深圳舉行。此次音樂會精選24首陜北地區經典民歌和近年來新創作的民歌佳作,以獨唱、合唱、器樂演奏、陜北說書等形式,為現場觀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音樂視聽盛宴。
“我們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扶持陜北民歌的創作展演。”趙艷說,下一步將認真落實《陜西省關于加快文旅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把“陜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更好融入文旅產品和服務的要求,辦好202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旅游年、土庫曼斯坦文化年等活動,聚力優勢資源,積極利用“國風秦韻”“歡樂春節”等對外交流品牌,持續做大做強陜北民歌“金字招牌”,不斷挖掘陜北民歌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價值,加強傳承保護和研究闡釋,持續推動陜北民歌創新發展。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