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陜西省民政系統延伸救助鏈條,創新手段方式,提升救助效能,具有陜西特色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12月18日,省民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戈養年表示。
當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冬季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情況。
“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開展以來,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加強與公安、城管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全力做好街面巡查救助工作,對發現的流浪乞討人員及時救助、應救盡救。同時,實時關注天氣變化,在夜間、降溫時段、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節假日等特殊時間,加大街面巡查頻次,重點巡查車站、繁華街道、地下通道、橋梁涵洞、廢棄房屋、在建工地、電話亭、城鄉接合部等流浪乞討人員容易集中的地段,對無法提供個人身份信息的人員,會同公安機關加大“互聯網+救助尋親”力度,盡快幫助他們回歸家庭。2025年元旦前,還將組織人員對救助管理機構、托養機構和合作醫療機構的安全管理開展全面檢查。
據介紹,今年以來,全省民政系統圍繞“兜住底”,落實漸退幫扶、分類施保、就業成本扣減等政策,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23萬人、特困人員13.3萬人。針對群眾突發性、緊迫性困難,設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2億元,實施臨時救助175.6萬人次;圍繞“兜準底”,推廣延安市“融救助”、西安市碑林區“融救聯助”等模式,統建部署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建成覆蓋196萬在冊對象和494萬潛在風險人群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設立50項預警指標;圍繞“兜牢底”,選定30個縣(區)開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試點,防返貧監測對象納入民政兜底保障15.5萬人。推動救助方式從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拓展,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社會組織實施“美居行動”“心羽家園”等項目,開展幫扶32.9萬人次。
(記者 滿淑涵)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