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記者從省人大常委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修改省地方性法規159部,審查批準設區的市法規182部,現行有效的省市兩級地方性法規分別為206部、187部。
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王占峰介紹,省人大常委會圍繞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目標,深化“三個年”活動,以高質量立法保障我省高質量發展。聚焦助力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制定、修改了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條例,激發科技創新動力,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聚焦新時代“三農”工作,修訂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維護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長期穩定,落實占補平衡、耕地保護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制定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構筑特色現代農業體系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在保護挖掘文化資源稟賦方面,省人大常委會修訂秦始皇陵保護條例,厘清省、市、區三級人民政府相應職責,明確保護范圍內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禁止行為。審議制定黃帝陵保護條例,以法治守護中華民族精神標識。制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明確革命文物的定義、范圍和保護措施,鼓勵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拓展革命文化傳播方式,充分發揮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制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架構。制定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從組織領導、院團建設、社會參與、保護傳承、人才培養、創新發展等方面對推動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作出規定。
在以法治守護綠水青山方面,省人大常委會積極推動秦嶺、黃河、渭河和大氣、水、土壤、固廢污染防治立法,制定、修訂法規37部,形成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2019年修訂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將核心保護區面積提高到13.92%,建立“1+8+N”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2022年修訂的渭河保護條例,是黃河流域9省(區)首部保護黃河重要支流的省級地方性法規。
此外,黨的十八大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共完成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593件,糾正存在問題的規范性文件25件。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備案審查工作平臺上線運行,陜西省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數據庫全面向公眾開放檢索。
(記者 王姿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