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瑤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構筑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景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如何答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道題?省政協港澳委員給出答題思路。
“作為一名醫藥人,我認為陜西在生物醫藥領域改革中應著力打造生物醫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協同圈,以龍頭藥企為中心,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重點實驗室、高等院校等開展技術攻關,以商招商、以企引企,招引具有研發實力的企業來陜發展,促進陜西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省政協常委、正大制藥集團總裁鄭翔玲說。
省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董吳謝林律師事務所合伙律師吳永嘉認為,陜港加強合作是兩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點之一,應加快兩地在生物醫藥、航天和半導體產業方面的合作互動。同時,陜西可借助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為陜企“走出去”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金融服務。
“希望陜西全面對接大灣區,打開西部大開發和陜西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省政協委員、澳門施美蘭集團副主席羅俊隆說,陜西應建立與大灣區高層對話和政府部門協商合作的長效機制,在兩地重點城市設立對接機構,出臺全面對接的實施方案和細則,構建人流、物流和信息數據共享體系,打造全覆蓋、全鏈條產業對接體系。
省政協委員、上達資本(亞洲)有限公司總裁翟普將陜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注點放在能源領域。他認為,作為能源大省,陜西應積極推動能源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加強能源行業的環保和安全監管,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可再生能源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陜西應幫助隆基綠能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開發新一代光伏和儲能技術,謀劃戰略性布局,適時開展行業整合。”省政協委員、香港華營建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方璇說,“山西省已實現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傳統火電裝機,建議陜西提高新能源裝機規模,為綠色新能源發展打基礎、謀長遠。”
企業應如何握緊改革鑰匙,在市場中逐浪遠行?省政協常委、華潤集團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張宗表示,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規模雖然小,但改革攻堅的難度卻不小,要從“三個更加注重”中學習改革的科學方法論,進一步校準企業改革方向。
省政協委員、恒安國際投資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許連椅認為,對于企業來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將環保意識貫穿生產經營全過程,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動企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聚焦經濟領域改革,省政協委員、澳門運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蔡加農認為,陜西要用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措施,為實體經濟提供源頭活水,加大力度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發揮政府財政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杠桿作用,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舉措。“影視文化產業必須通過改革激發行業活力。”長期從事影視制作的省政協委員、香港影視文化協會執行委員徐沅澔認為,應完善影視行業監管與市場機制,擁抱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探索短視頻、網絡電影等新業態。
在國際傳播方面,省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大公報副總編輯鄭旭榮認為,陜西應積極探索適應國際輿論生態格局的傳播新機制和新模式,將國際傳播提升到更高的戰略位置,繼續挖掘兵馬俑、絲路文化、民間藝術等資源,重視企業、高校、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乃至個人等非官方傳播力量,實現人人創造、人人展示、人人分享的國際傳播新局面。
“陜西文旅產業發展強勁,在深化改革中應樹立‘大文旅’理念,形成‘全省一盤棋’發展合力。”省政協委員、南星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副總裁黃展建說,應完善溝通對接、多方協作、要素保障和督導落實的文旅工作機制,培育一批“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點業態,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優勢,形成全省共促文旅發展的“一盤棋”合力。
對于農業領域改革,省政協委員、長樂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景哈利認為,應以農業強農惠農富農,其中,農產品是命脈。陜西要通過規?;N植積極打造區域品牌、行業品牌,以供港蔬菜為抓手,借鑒廣州推動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思路,推動陜西農產品占領市場。“尤其應鼓勵相關企業使用‘陜西蘋果’國家地理標志,將陜西蘋果推向全球。”
陜西是肉羊養殖的重要地區。長期關注肉羊產業發展的省政協常委、澳門陜西商會會長宋鳳山說,深化肉羊產業改革,應以實體化、規?;?、集約化養殖為抓手,加大養羊技術研究和推廣普及力度,提高養殖的集中度和專業化水平,推動養殖設施升級,用好鄉村振興資金、農業產業化資金等,擴大肉羊良種補貼覆蓋范圍,確保養殖戶應補盡補。
港澳處于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香港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香港各界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省政協常委、亞洲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藍國慶認為,香港要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發力點,讓改革成為香港全社會的共識。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確立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如何借助改革之勢,鞏固拓展香港作為“八大中心”的獨特優勢?省政協委員、香港麗豐集團助理副總裁林孝能表示,香港應以更加積極的改革思想,爭取早日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香港如果能加入該協定,‘八大中心’優勢將會更加顯現,有力促進大灣區及各成員國的合作與交流。”
“澳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應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找準‘國家所需’和‘澳門所長’的結合點,加強與內地城市的合作交流。”省政協常委、寰亞拓展有限公司董事馬志興認為,澳門應更好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強化內聯外通功能,立足“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定位,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增光添彩。
港澳委員應如何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貢獻力量?省政協委員、聯合出版集團致遠基金會營運總監吳志隆表示,要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領域,投身到調查研究中,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將委員的智慧凝聚在陜西與港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上,轉化成推動改革前行的動力。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和挑戰。”省政協委員、澳門陜西商會副會長陳文噸說,作為港澳委員,不光要圍繞深化改革建言獻策,更應將改革融入到自己的事業中,以委員企業的改革影響帶動行業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全社會迸發改革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動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