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
出席2025年省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表示,就業增收、教育醫療、養老育小,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都是代表委員履職擔當的努力方向。用心用情解決群眾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辦好惠民利民的實事,老百姓才會笑容更多、心里更暖、充實感更足。
就業就在“家門口”
職業面向“主戰場”
抓好就業增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
漢陰縣澗池鎮紫云南郡社區安置了10個鎮的易地搬遷群眾692戶2688人。引進企業落地社區,引導群眾就近就業;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將群眾嵌入產業鏈;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擔任該社區黨支部書記的省人大代表張紅霞,帶領社區群眾一道,將易地搬遷社區建設成安居社區、樂業社區。
“樂業才能安居。”張紅霞表示,社區工廠為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提供了渠道,激發了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以產業帶動就業是搬遷后續扶持的關鍵。結合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張紅霞建議,進一步加大對易地搬遷社區發展配套產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社區工廠的政策幫扶力度,加大對群眾的技能培訓力度,做好就業指導服務與供需對接工作,更好幫助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陜西一直積極探索。
職業教育良性發展,會讓職校學生的就業之路更加平坦寬廣,助力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在省政協委員、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惠朝陽看來,產教融合需注重理念更新與模式創新,確保職業教育更好地面向經濟發展主戰場,面向產業、行業發展主陣地。
惠朝陽建議,深入推進“數智+”產業賦能,國家級產業園區和龍頭職業院校攜手先行先試,實現把職業院校辦在經濟帶上,把專業群辦在產業園區,把課程開設在生產車間,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農業吸引年輕一代
養老服務更加多元
在以產業振興賦能鄉村振興中,做深“土特產”文章,推動特色產業增值效益更多留給農民,這是省人大代表、寶雞扶風華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小娟的目標。
“我們帶動村民種植高回報的經濟作物,現在已經實現標準化種植獼猴桃1000畝。我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帶著大家一起銷售農產品。”趙小娟說,“我們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種植獼猴桃1.5萬多畝,為群眾提供就業機會,給鄉親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投身農業,關注農業,建言農業。趙小娟今年帶來的幾條議案建議,主要是“三農”領域的。她建議,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的政策傾斜力度,重點加強新型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培訓。
“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帶頭人、‘頭雁’領路人、農村能人等的能力提升,直接關系著農業穩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她說,應出臺更有吸引力的鼓勵政策,吸引年輕人才到農村去,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添活力,為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增動力。
聚焦養老多元化需求,積極投身養老事業,這是省政協委員、西安唐城醫院院長尉競飛作出的選擇。
尉競飛主辦的西安松鶴養老院是一家“開在醫院里的養老院”。養老院創新推出“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將養老床位“搬”進老人家里,優先保障低收入家庭和優待服務對象中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殘疾老年人。
今年,尉競飛總結自己在醫療、養老領域的工作經驗,提出了關于加快推動醫養結合、解決社會剛需老人養老問題等提案。
醫保支付中的按病組(DRG)付費主要通過對疾病診療進行分組、“打包”付費,控制醫療費用,減少過度醫療現象。尉競飛建議,醫保DRG支付政策實現同城同病同價,進一步鞏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提高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
文化惠民全覆蓋
普法宣傳在路上
“文藝惠民下基層活動我們持續開展多年,幾乎走遍了漢中所有的敬老院、養老院、鄉村學校和社區,在基層達到全覆蓋。”省人大代表、漢中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彭光琴說,“我們一直在嘗試創新形式,尤其是把文藝惠民演出與義診、青少年教育、鄉村振興、普法等結合起來,讓老百姓更加融入其中。”
如何為基層群眾提供更新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陜西融合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實施“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工程。
彭光琴提出,要走好致富路,推動“民歌+產業”發展,把文化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讓陜南民歌“響”起來,讓地方文化“火”起來。
近年來,陜西積極開展“普法惠民 伴您同行”公益法律咨詢服務活動,深入基層為廣大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增強群眾法治意識。在公益活動中,志愿律師發揮著重要作用。從事律師行業多年,省政協委員、北京市安理(西安)律師事務所主任屈金岡一直致力于法律相關的公益活動。
談到履職工作,屈金岡表示,自己去年參與了多項調研活動,圍繞平安建設、重點領域安全生產、法律援助條例修改等議題展開扎實調研。
今年省兩會,屈金岡重點關注涉及司法公正和社會民生方面的問題,并建議通過網絡平臺等搭建更多對話平臺。
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忠實反映群眾呼聲,積極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陜西代表委員一直在行動。(記者 張鑫 陳瑋)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