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這個店,不僅把老家丹鳳的特色面食帶給了南京市民,而且店里員工也是丹鳳老鄉,也帶動了老鄉增收。”說起在江蘇省南京市開的陜西面館,今年31歲的陜西小伙耿威很是自豪。
近年來,江蘇和陜西不斷深化勞務協作,通過共同打造勞務品牌、技能培訓、人社工作進園區等方式,提升陜西務工人員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讓務工人員實現由“靠力氣掙工錢”向“憑技能拿工資”轉變,架起了政府與企業、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增收致富橋”,幫助陜西群眾增收致富。
在丹鳳縣火車站廣場上,657名外出務工人員乘坐15輛“春風行動”點對點務工專車,啟程前往江蘇南京、安徽蕪湖、浙江溫嶺、西安等地,開啟節后返崗務工之旅。新華網 楊喜龍 攝
勞務品牌培訓技能 助增收
耿威是陜西省丹鳳縣人,自幼隨開面館的父母來到南京生活,在濃郁的面食文化氛圍中成長。2017年,24歲的耿威大學畢業后,接手父母在南京市玄武區中央路的餐館,更名為“陜西娃特色面館”,并擴大經營,年收入從原有的50萬元提升到年收入 350萬元,帶動丹鳳10名老鄉穩定就業,被認定為“丹鳳廚工”勞務品牌旗艦店。
據了解,蘇陜協作始于上世紀90年代,在近30年間不斷深化,雙方開展了多項常態化就業服務和勞務協作。在蘇州市,舉辦蘇陜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工作培訓班,指導兩省勞務品牌引領單位之間開展戰略合作,通過跨區域勞務品牌產業資源對接,實現勞務品牌共建、資源共享。
近年來,丹鳳縣打造“丹鳳廚工”勞務品牌,以運營機構、培訓及實訓基地、評價中心、孵化基地、職業介紹機構、駐外勞務工作站“六位一體”的建設模式,輻射西安、南京、溫嶺等地。目前,累計帶動丹鳳當地農村1.2 萬人就業。其中,帶動脫貧人口就業3000余人。“丹鳳廚工”被認定為陜西省級勞務品牌。
2018 年,在南京市雨花臺區,耿威創辦起2個陜西特產專營旗艦店,大力推介丹鳳土特產,將家鄉的紅酒、木耳、天麻等農特產品銷往千里之外的南京,實現年營業收入1600萬元,帶動了6名鄉親就業。目前,耿威已在南京安家落戶,成為丹鳳在南京新市民的代表。
“我在南京創業,蘇陜兩地的人社部門,不僅給我們的員工做了技能培訓,還在公司注冊、店面整體環境改造提升方面給予了幫助指導。”耿威說,今年開工后,計劃安排店里的老員工們參加人社部門的一系列培訓,提升他們職業技能,為南京人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蘇陜勞務協作搭橋梁 促就業
在洛南縣體育場,陶小全(左前)乘坐“春風行動”點對點務工專車,起程前往江蘇常熟返崗務工。新華網 楊喜龍 攝
“在汽車座椅廠工作后,我一個月工資能拿到6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收入,我們家一年收入能到七萬元以上。”陶小全說起在江蘇常熟打工的收入時,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據了解,2024年,通過蘇陜勞務協作渠道,陜西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3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到江蘇就業1.21萬人。2024年,洛南縣人社部門通過舉辦“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金秋招聘月”“百日千萬”“春暖農民工”等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全年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7.53 萬人,創經濟收入 12.6 億元。其中,蘇陜勞務輸出2126人,脫貧人口就業915人。
今年49歲的陶小全,家住在洛南縣陶川社區。2023年,陶小全參加了洛南縣人社局組織的崗前技能培訓,通過認真的學習和實踐,掌握了崗前面試和焊工基礎,通過人力公司介紹后,被江蘇常熟一家汽車座椅廠錄用。
在汽車座椅廠工作后,隨著陶小全務工收入的提高,極大地改善了一家4口人的生活狀況。陶小全把孩子送到了更好的學校上學,兩個孩子成績也提高了。目前,大兒子已經在西安郵電大學就讀大二,小兒子也上了小學。
“蘇陜勞務協作讓我有了固定收入,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陶小全說,今年將繼續在江蘇努力工作,會多參加一些提高崗位將技能的培訓,希望能漲工資,讓家人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人社工作進園區 優服務
在嶺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生產智慧工廠車間,作為工人的洛南當地村民搬運菌棒。新華網 楊喜龍 攝
“我們就近吸納了白川、藥王等村210余名群眾入廠打工,人均年增收5萬元,真正實現了咱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嶺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丹說。
位于洛南縣四皓街道藥王村的嶺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距縣城6公里,屬蘇陜協作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6億元,是目前西北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產智慧工廠。
近年來,洛南縣與國內一流食用菌龍頭企業山東七河集團合作,規劃建設了具有科研、生產、培訓、示范、銷售五大功能的現代化產業示范園區。位于園區西區的 7.9 萬㎡食用菌菌棒和菌種生產智慧工廠,實現食用菌生產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刺孔全程自動化。目前,主要生產香菇、金耳等食用菌菌棒,實現年產值10000萬元、利潤1000萬元。
同時,當地人社部門工作人員進園區,以“人社工作進園區”為抓手,聚焦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需求,千方百計擴崗位、提技能、促匹配、優服務,保障農民工穩定就業,持續提高就業質量。
“建立的‘園區+基地+農戶’模式,為全縣16個規模化香菇栽植基地提供優質的菌種、菌袋及免費的技術培訓,帶動2561座食用菌大棚,累計解決就業4000余人。”王丹說,政府利用銜接資金為全縣217個集體經濟薄弱的村每村量化100萬元入股到公司,保本分紅,每年每村分紅5萬元,各村利用“紅利”設立公益崗位解決就業2000余人。
“接下來,陜西省各級人社部門將持續以‘人社工作進園區’工作為抓手,選派人社服務專員對接企業,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務,針對園區企業不同時期用工需求,持續完善缺工快速響應機制,指導相關培訓機構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及時滿足企業多元化用工需求,帶動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讓老百姓就業增收。”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蔡釗利說。(楊喜龍)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