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五年謀新局,再起新征程。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一張藍圖繪到底,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邁出的堅實步伐。
今年,“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十五五”規劃正待謀劃。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從國之重器到民生冷暖,每個人既是國家規劃的參與者,又是享受新發展成果的獲得者。
面對發展新征程,如何把全國兩會精神貫徹落實到行動中,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凝聚起全社會共謀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本報即日起推出“我為‘十五五’建一言”專欄,通過聆聽政協委員、行業專家、各界人士心聲,共繪“燈火里的中國”更加璀璨的萬千氣象。
記者 馮倩楠 滿淑涵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的緊迫任務,也是長期的戰略任務。
回顧2024年,陜西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是豐富的、生動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新增工業互聯網平臺10個、數字化典型應用場景30個,大型多功能固定翼無人機成功首飛,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增長25%、15%……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陜西正不斷增強經濟“肌體”。
“十五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時期。就陜西而言,如何憑借優勢爭先進位,圍繞本期熱門話題,本報特邀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專家、企業代表暢談心聲、共話發展。
【本期嘉賓】
張勇敢 省政協委員、省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會理事長
郭秦川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專家、省統計局高級調查分析師
王 蕾 銀河航天(西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
《陜西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構建起特色鮮明、創新力強、綠色安全的現代制造業新體系,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鞏固,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取得重大進展。
省政協委員、省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會理事長張勇敢持續關注制造業“智能躍升”。他說,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是落實制造強省戰略的重要載體,自啟動建設工作以來,陜西已獲批籌建42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目前,這些創新中心已吸引89家高校院所參與建設,開展自主研發項目314項,對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明顯增強。”
張勇敢說,部分骨干民營企業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創新中心之間協同效應尚未顯現,省際合作仍以科技吸引為主,自主研發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等短板較為明顯。
張勇敢建議,建立市場化創新方向選擇機制,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激發民營企業參與積極性,同時探索跨區域協同創新模式,通過對比分析省內外同領域創新中心優劣勢,與外省創建主體聯合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立覆蓋全產業鏈條的“項目共擔、成果共享”省際協作機制,合力突破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瓶頸。
創新要素如何保障?張勇敢建議,除專項資金支持外,應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享受國家級、省級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落實科研人員待遇保障,提供依法優先保障建設用地、租金減免等配套政策,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希望通過多維發力,全面提升各個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技術攻關能力和成果轉化效率,推動我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加速釋放
數字時代,數據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
日前,陜西省數據和政務服務局發布首批30個“數據要素×”典型案例,涉及工業制造、現代農業、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等12個行業領域。這將對陜西加快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產生積極示范作用。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專家、省統計局高級調查分析師郭秦川通過利用煤、天然氣、汽車等34種工業產品在30年內的產量數據,分析了相應產業的比較優劣勢。他認為,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立足數字時代智能化發展要求,充分利用陜西科研院所資源,把數據產業做大、把產業數據做實、把數字經濟做優。
“工業數據的生產與應用是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環節,它覆蓋了從生產現場的數據采集、分析到決策支持的全過程,是推動制造業能級躍升的重要途徑。”郭秦川建議,應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到銷售終端的全鏈條產品追溯系統,依托追溯系統收集、匯總、分類大數據,借鑒京東、天貓等商業平臺,建立市場需求動態分析模型,分析產品流向、市場需求及消費者反饋,布局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重點關注智能制造、生物工程、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民用機器人等行業的材料、中間產品、電子元件、傳感系統、整件或部件生產與服務等方向。
“我們要從上至下樹牢加快推進數字化的決心。企業要加大數字化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投入力度,基于數據分析結果適時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政府要做好激勵引導和信息安全保障,以更精準的數據作為決策參考。”郭秦川表示,期待陜西把握數據要素重構產業邏輯的歷史機遇,秉持“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在新型工業化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堅持長期主義做強商業航天產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兩度提及“商業航天”。這是國家級層面對商業航天“新興產業”定位的明文強調。
陜西是我國航天動力之鄉、北斗創新發源地,航天領域高校院所、重點企業、創新平臺眾多,擁有我國唯一以航天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運載動力、測控導航、衛星通信等產業發展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坐擁諸多優勢,陜西如何搶抓商業航天的“黃金機遇期”?
2024年11月30日,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由銀河航天(西安)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研制的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銀河航天(西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蕾表示,近年來,各級政府積極開展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深入了解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狀況和實際訴求,釋放積極信號。“特別是去年10月,陜西省發改委發布《陜西省培育千億級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增強了我們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的信心。”
“商業航天的發展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企業要在不斷試錯中汲取經驗推動發展,希望省上能為商業航天企業提供更多有力支持。”王蕾建議,加大對商業航天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構建服務商業航天產業的“耐心資本”投資生態,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和持續技術創新提供穩定可靠的資金保障,同時鼓勵企業積極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由政府搭建商業航天典型應用場景,并支持企業在重點領域開展試點工作,為行業發展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未來將不斷涌現更多顛覆性技術和科技創新成果,衛星應用與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的融合將創造出更多的應用場景,商業航天也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王蕾表示,銀河航天將持續深耕新技術研發領域,為陜西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