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樂
三月的秦嶺,草長鶯飛。春風如筆走游龍,讓秦嶺的粉紅、碧綠依次暈染開來。
為守好秦嶺風景,近年來西安持續推動秦嶺保護,從人巡、車巡到衛星、無人機、智能監控,一張“空天地人”數字保護網徐徐鋪開,讓“智慧控山”照進現實。
科技加持 控山有了“千里眼”
謝楠是西安市長安區秦保局網格管理和督查科科長,從事秦嶺保護工作12年,對轄區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壑如數家珍。巡山日的早8點,謝楠會穿戴好裝備和其他網格員一起,帶著饅頭、香腸等干糧前往轄區巡山。
“我們就是秦嶺的‘眼睛’,樹高林密,無人機拍不到的地方,還得靠雙腳走。”謝楠說,巡山期間,他們會嚴查亂搭亂建、亂排亂放等“五亂”問題,切實守好秦嶺的山水畫卷。
郝港是長安區秦保局的一名“飛手”。在網格區開闊地停好車后,伴隨著無人機蜂鳴騰空,郝港手持的遙控屏幕上,森林、地貌一覽無余。“無人機覆蓋范圍廣、定位精準,航拍能打破地理條件限制,讓巡查工作事半功倍。”郝港說。
除了無人機,長安區秦保局還有4個功能更強大的“巡查衛士”。根據設定,“巡查衛士”能自動開啟巡飛模式,完成任務后,自動返航并充電。依托自動建模功能,“巡查衛士”能將從空中不同角度拍攝的數千張照片實時傳回指揮中心,并自動形成三維圖像。
據了解,為完善“1+3+7”三級聯動指揮管理體系,長安區為沿山街道配發了10臺無人機,在重點區域安裝了50套安防警戒設備,在20個點位安裝有63臺獸類高清紅外夜視監測儀。率先在全市完成388戶農家樂(民宿)和42戶經營場所視頻接入,全面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
智慧監控 “天空地”立體監管
如果網格員是秦嶺保護體系中的“神經末梢”,那么長安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智慧管控中心就是體系中的“神經中樞”。記者看到,巨大的智慧屏幕上,實時顯示的重點區域畫面可隨時切換。
“我們新建的灃峪、南五臺、大峪3個片區調度平臺,采用最新的國家三調實時地圖建成的電子沙盤,可通過數據分析、無人機影像比對、網格員巡查等,對違建情況進行實時監測。”長安區秦嶺保護管理局局長馬耀東說,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監控系統等手段,織起“天空地”立體監管網絡,大大增強了秦嶺保護的管理治理能力。
按照“綜合監管+預警分析”定位,我市搭建的市級應用平臺——西安市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平臺統領著灞橋、鄠邑、長安、臨潼、周至、藍田6個區縣級平臺,聯動著N個行業單位的管理運行模式,共引接了十多顆衛星資源,可通過三種遙感算法,實現監測全覆蓋及無人機、監控云臺、網格員的實時調度和統一指揮。
通過整合引接省秦嶺辦、沿山6區縣“五亂”監控視頻、市應急局、環保局防火監控視頻,環保局水質自動監測站等秦嶺保護有關的地面監測資源,西安市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平臺縱向可協同省、市、區縣“五亂”治理相關業務系統,橫向可協同應急局和環保局的防火、水質監測系統,切實提升秦嶺保護區監控覆蓋和智能識別范圍。
“數字秦嶺” 提升管控時效性和精準度
2019年,西安市秦嶺區域各峪口有了“智能眼”。市民游客進山刷身份證,已實現“人過留跡,車過留痕”。
2021年,西安各區縣探索以物聯網、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監管平臺建設。
2023年,西安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平臺整合升級為智慧化數字開放平臺,讓各縣區及職能部門實現數據互通、數據共享。
2025年,我市將持續完善智慧化監管體系。以“數字秦嶺”為抓手,不斷拓寬監測預警覆蓋范圍,提升響應處置時效性和精準度。
兩年一“變身”,西安市騰“智”駕“數”,持續為守護秦嶺的綠水青山注入科技動能。
西安市秦嶺保護管理局科技處處長雷波說:“經過整體優化提升,秦嶺綜合監管平臺采用‘數字化、智慧化、開放式’模式,可實現省、市、縣(區)三級資源(系統)開放共享和秦嶺保護等各行業領域互聯互通,在全市秦嶺區域形成‘一張網’”。
圍繞“五亂監管、森林火情預警、水質監測、地質災害預警”等主要應用場景,通過信息共享等方式,對區縣級指揮大廳、感知端設備裝備、一線實地巡查人員實時連線調度,提升了智慧管控的時效性和精準度。
聚焦“五個全覆蓋”的工作目標(衛星遙感監測全覆蓋;無人機和旋翼機巡查巡飛全覆蓋;人員活動頻繁區域、重點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網格員巡查全覆蓋;進入秦嶺區域人員短信提醒警示全覆蓋),平臺已基本實現了秦嶺區域可視、可查、可控,為全省“智慧控山”探索出可復制、可借鑒的“西安經驗”。
如今,衛星監測、物聯網監管、熱成像識別、無人機巡護……科技助力拉起“數字保護網”,讓秦嶺保護實現了“由看到管”的轉變,推進著秦嶺保護監管從可視化、靜態化到自動化、智能化的轉變。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