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倩楠
工業強則產業強,產業強則城市強。隨著新型工業化不斷推進,西安六大支柱產業、五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千帆競發勢如虹,構建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2025年,西安將繼續實施工業倍增和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如何助力工業進一步從“大”到“強”、由“智”進“質”,加快向現代化經濟強市全面躍升?市政協委員沙清華、官操、王公民積極建言,貢獻“金點子”。
西安是航空工業重鎮,是大飛機的重要供應鏈所在地和大飛機規模化西北區域駐地,支撐起國產民機產業的半壁江山。
自2024年下半年起,西安市政協委員、陜西水木數字經濟創新研究院院長沙清華開始關注低空經濟,經過深入調研和認真研究海南省、湖南省、合肥市等省市政策后,她撰寫了萬字報告。“低空經濟能集中體現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具有成長性高、產業融合性強、產業鏈條長、應用輻射面廣的特征,是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沙清華認為,低空經濟提速發展,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吸引更多低空經濟相關企業落戶西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包括飛行器制造、運營服務、維護保障、人才培養等環節。同時,應重點發展無人機和有人機航空制造產業、航空物流、航空運輸、航空醫療保障等產業,完善低空經濟發展生態。
基礎設施、載體平臺是發展低空經濟的“底座”。沙清華建議,科學規劃低空經濟產業園,為引入的企業集中提供研發、生產、辦公等配套設施,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尤其是圍繞現代通航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集聚,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特色鮮明、集中度高的低空經濟產業集群。”
“人才也尤為重要。”沙清華說,高校、科研院所要增設低空經濟相關專業,全方位培養專業人才,包括無人機操作員、有人機通航駕駛員等技術崗位人才,通過點對點幫扶引導措施,改善通航產業門檻高、人才少的現狀。
2024年西安工業經濟“年報”躍動著新質生產力的強勁脈搏:六大支柱產業總產值增長4.6%,高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0.2個百分點。
“在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如果一味地走別人走過的路,那將永遠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院長官操認為,作為科技創新主戰場,工業領域創新活動活躍、創新成果豐富,誰下好了工業科技創新“先手棋”,誰就能贏得更多發展主動權。
當前,西安市將做大做強工業作為主攻方向,不斷夯實產業強市基礎。如何加速產業技術迭代,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官操認為,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城市,西安依托深厚的工業基礎和強大的科研教育資源,持續提升科研實力,高新技術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搏擊創新浪潮,本質上還是拼人才。因此,要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探索建立跨行業、跨地區的人才交流合作機制,加快人才的培養與流動,為工業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持。”
官操建議,應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設立專項資金、場地配套和免稅政策,推動國際科技組織落戶西安,打造“西安國際科技節”等品牌活動,支持西安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創辦聯合實驗室,密切人員互訪、項目合作,吸引全球科研資金、頂尖人才與技術成果涌入,催生大量科研合作與創新契機,使西安構建起活躍、包容的國際化科技創新生態,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提升在全球科技版圖的地位。
向“數”出發,憑“智”轉身。眼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變革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掀起新一輪科技與行業變革的浪潮。在西安市政協委員、融域智慧(西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公民眼中,西安擁有人工智能算力資源、科教資源、專業人才、企業眾多等優勢,應加速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尤其是支柱產業深度融合。
生物醫藥是西安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王公民關注的重點領域。經過調研,他發現,西安雖不乏領軍企業,但多數行業企業存在規模偏小、實力較弱、研發能力不足的情況,在藥物發現、合成路線設計與優化、實驗驗證環節依然采用傳統的人工查詢、設計和驗證方式,研發周期長、效率低。
“‘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自動化實驗平臺依托大數據和多種算法模型,配合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能夠提供科研開發解決方案,同時提供AI輔助研發系統、智能交互系統、自動化實驗室三方面公共實驗,能助力新品路線設計、反應條件優化及進行自動化實驗。”王公民介紹,目前該技術已到了轉化落地期,國內頭部企業剛開始布局。
王公民建議,由相關政府部門制定西安市“AI+生物醫藥”實驗平臺的引導政策,建立AI企業與生物制藥企業、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機制,在滿足技術應用場景驗證的同時實現資源共享,促進雙方成果轉化,通過“AI+自動化技術”打造西安市生物醫藥研發新優勢。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