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實習記者 王朝輝 首席記者 李榮)3月27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4年,全省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聲環境、輻射環境狀況良好。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張金東介紹,2024年,我省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全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3.91,同比改善5.8%,特別是11個市(區)同比均實現了改善。全省國考10個設區市優良天數平均294.6天,同比增加11.7天;重污染天數平均1.4天,同比減少6.4天,并首次實現12月份“零”重污染天。
在水環境質量方面,2024年,全省101條河流227個國控、省控河流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96.9%,連續三年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黃河干流陜西段連續三年達到Ⅱ類,總體水質持續保持優。長江流域陜西境內46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以上,其中8個斷面水質達到Ⅰ類。渭河干流共20個斷面、無定河共14個斷面、延河共8個斷面全部為Ⅰ~Ⅲ類優良水質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優。國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在土壤環境質量方面,2024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為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考核要求。全省土壤、輻射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無廢城市”試點等創建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2024年,我省持續筑牢秦嶺區域、黃河流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張金東說,為當好秦嶺衛士,我省不斷加強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健全常態長效保護機制,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督導執法檢查,秦嶺陜西段生態質量指數達到“一類”最高類別,秦嶺區域12個縣(區)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同時,持續實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行動,簽訂黃河流域(晉陜蒙段)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執法,實施“一市一策”駐點科技幫扶,黃河流域26處地級以上城市黑臭水體保持“長治久清”,黃河干流陜西段連續三年達到Ⅱ類水質。嚴格落實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開展農業面源、生活污染、工業污染治理、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扎實推進白河縣硫鐵礦污染治理,有序實施漢江丹江流域涉金屬礦產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漢江、丹江出境斷面連續11年達到Ⅱ類及以上水質,確保了“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我省制定了關于深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實現“十四五”空氣質量目標的實施意見,堅持高質量治標與有序治本一體推進,鼓勵支持重點行業企業環保績效創A升B,大力推動產業、能源、供熱、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加強區域聯防聯控,縱深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全面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聯合開展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專項排查、工業園區污染整治,實施生活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水質調查監測,加快推進再生水循環試點。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整縣推進”試點,嚴格建設用地土壤環境準入。開展新污染物監測與風險評估,切實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
在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方面,2024年,我省大力推進分區管控,劃定1576個環境管控單元,建成并面向公眾開放使用“三線一單”數據管理平臺,已開展相關業務對照分析18000余次。暢通重點項目環評綠色通道,項目審批時間壓縮70%以上。助力穩增長,建立重污染天氣應急白名單,核準520家保障類企業在應急響應期間不停產,573個保障類工程綠色施工,保障類企業數量是2023年的2.27倍。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