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倩楠
資本越有耐心,產業越有耐力。耐心資本是推動地區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就陜西而言,如何利用耐心資本加快培育科技創新企業,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本報特邀省政協委員、企業代表暢談心聲、共話發展。
【本期嘉賓】
谷孟賓 省政協常委、省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張鋒 省政協委員、陜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迎朝 西安秦泰汽車排放技術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雙管齊下優化資本供給
陜西有哪些典型的“耐心資本”?省政協常委、省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谷孟賓列舉了兩個例子。
“一個是中科創星,以投資硬科技企業和科學家項目為主,第一二輪投資占比超80%以上。另一個是陜財投,由省財政廳代表省政府全額出資設立,入股西北工業大學體系內新型研發機構空天院和中科院西安光機所體系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西科控股,長期支持航空航天項目和光子產業鏈上項目。”谷孟賓介紹說。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25年2月末,按照注冊地口徑統計,陜西省私募基金管理人245家。與之相對,全國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0007家。“陜西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數量不算多。”谷孟賓建議,應引入更多早期機構,破解“早、小”科技企業管理弱、投入大、風險高的局面。
在政府引導方面,2024年,省政府引導基金累計設立子基金42只,合作基金規模首破千億元。即便如此,谷孟賓認為,要加速推出政府引導性天使母基金,同時跨行業聚合科技金融資源,推動更多資金投放早期階段科技型企業,借鑒國內科技金融業務開展較好銀行的成功經驗,在我省積極推廣外部“投貸聯動”展業機制,促進區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省內外、國內外股權投資基金緊密合作,共享信息、共研風險防控、共注資金,同時積極發揮陜西科創投資聯盟在行業生態建設上的聯絡和紐帶優勢,推動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合力支持優質初創型企業發展。
谷孟賓十分關注基金投資運作過程中的盡職免責問題。“國資基金事實上存在制度性的‘不敢投、不敢退’困境,建議建立健全容錯機制,改進相關考核制度,不以單一項目虧損或未達標作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負面評價的依據,鼓勵投資人積極作為。”他同時建議。
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2024年12月1日,第三批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名單發布,陜西股權交易中心上榜。這意味著陜西“專精特新”專板建設獲批,省內專精特新企業“足不出戶”就能獲得高水平、全方位的上市孵化培育。
前不久,省政協委員、陜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鋒隨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前往西安、渭南,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進行調研。張鋒發現,我省部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存在間接融資難度大、輕資產、高研發投入的特點,導致傳統抵押貸款模式難以適用,同時資本市場準入門檻高,直接融資渠道如科創板、北交所對企業規模要求嚴苛。
“風險投資偏好短期回報,對長期技術研發支持不足,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政策落地針對性不強,程序繁瑣。”張鋒建議,要優化融資支持體系,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專門金融支持,可以由長安銀行、省農村信用聯合社等地方性金融機構出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項貸”,嘗試“研發貸”專項產品,以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補充現金流,同時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供應鏈金融等融資方式。
他認為,作為中小企業的“領頭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建議鼓勵全省各市設立“專精特新”產業引導基金,做實做細基金扶持對接,確保基金落地投放。
以產業鏈上聯盟引導投資
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工作,西安秦泰汽車排放技術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李迎朝切身感受到金融環境持續向好。“近幾年,陜西省級基金體系逐步完善,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金融支持,尤其耐心資本為我們科技型企業突破關鍵技術、搶占新賽道提供了有力支撐。”
李迎朝對耐心資本的最新體會源于近期參加探討成立某產業聯盟的一次會議:“企業有技術需求,但對應的技術還沉寂在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里,資本找不到好的科技項目投錢,這都是由于信息不對等造成的。”
他建議,通過政府牽頭,根據重點產業鏈搭建產業聯盟,將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本、企業和專業咨詢機構引入平臺,讓專業咨詢機構負責產業的盡調,提出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提出聯盟所需企業的類型和涉及領域,同時兼顧政府、資本、高校、企業之間的組織協調;政府設立的產業引導基金同金融資本一起,在聯盟中甄選優質企業進行投資,有重點地扶持中小科技創新型企業,做到“投早投小”。
近年來,以安徽為代表的“資本招商”模式,成為地方政府迅速培育壯大高端產業集群的典型范例,李迎朝認為這很值得借鑒。“可依托省內龍頭企業提出供應鏈需求,為政府招商提供參考,同時政府引入未來產業、新興產業的科創頭部企業,再通過國有與民間資本協同投資,圍繞產業鏈進行投資招商。這樣,在政府的鼓勵下,金融資本投資有方向,敢投能投,還能帶動提升產業鏈的整體實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