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長安號的笛聲》劇照。
課本劇《詩仙李白》劇照。
“長安,是天下人的長安!”3月29日下午,西安話劇院話劇《長安十二時辰》在山東濱州大劇院上演,謝幕時,掌聲雷動的劇場里,這句經典臺詞被當地觀眾反復念起。與此同時,西安話劇院“長安系列”的第4部話劇《長安的荔枝》已箭在弦上,將于今年5月在上海首演,開票不到一周,首輪票已基本售罄,確定將要加場。
以不同角度串聯起各個時代下的國人情感,編織出一張縱橫千年的長安精神圖譜,叩問中華文明的根脈與未來:這是西安眾多文藝院團的深耕與表達。
當易俗社的百年戲樓內,秦腔演員揮開衣袖,一句“把一個真天子晝夜巡營”的蒼勁震落枝頭海棠;當西安歌舞劇院的落地窗前,現代樂與古雅箏琴共鳴,驚起檐下春燕——這個春天里,從生活的表面碎片深入到時代的深層結構,從煙火生活到中華文化精神的表達,浸潤著文脈之氣的古都西安,正以“打造2025年文藝精品新創”作為犁鏵,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上耕出新壟。
古今交響:歷史文本的當代表達
芳菲四月,晨光剛剛漫過西安城墻的垛口,易俗社古樸的排練場里已傳來復排老戲《下河東》的鏗鏘唱腔。在老藝術家們的輔導下,90后青年紅生演員袁冬冬,用心揣摩劇中趙匡胤的心境,調整“三十六哭”段落的呼吸節奏:“這哭音,高音不能炸,低音不能暗,行腔激越,要唱出悲中見壯的大氣象。”
10公里外的西安話劇院排練廳,LED燈管在穹頂交織,融入大量電子元素并輔以民族音樂成分的音樂伴奏下,古今“職場人”正上演跨越時空的精神共振:演員們以現代舞般的肢體張力,演繹話劇《長安的荔枝》中“一騎紅塵”的生死時速。歷史與當下,在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西安戲劇人對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始終貫穿著“以古鑒今”的創作自覺。導演李夢澤在闡述自己對《長安的荔枝》如何更好表達于當下話劇舞臺時坦言:“我們剝離了歷史外殼。劇中唐長安城中的李善德就是我們身邊的每個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可是這就夠了嗎?人,只有探尋到內心真正的自己,才能獲得圓滿和平靜。李善徳在一路運輸荔枝的過程中,經歷的那些艱難險阻,讓他看到了眾生,也真正看到了自己。這才是這個故事里,我最愿意與人分享的感悟。”
這種思考在易俗社今春開啟的經典劇目復排中同樣深刻——《冼夫人》通過部落紛爭、政治斡旋等情節,將“維護華夏統一”的古老命題,轉化為多元文明共生的現代啟示;《下河東》以燈光設計的黃沙投影,為觀眾營造出身臨其境的觀演體驗,將宋初征戰的忠奸斗爭,升華為家國情懷的永恒叩問。
4月7日,在西安歌舞劇院,即將在本月底迎來公演的音樂劇《花木蘭》(音樂廳版),正在做最后的彩排。創作團隊為膾炙人口的傳統故事注入新的靈魂,《花木蘭》導演趙鵬尤其著重介紹了音樂劇“中西合璧,創新演繹”的特點,“我們這次以西方歌劇為載體,融入中國戲曲、舞蹈等元素,打造獨特的‘中國風’音樂劇;運用現代音樂創作手法,如電子音樂、交響樂等,增強音樂表現力和戲劇張力;舞臺設計則融合中國傳統美學與現代科技。”
作為飾演劇中“花木蘭”的演員之一,李銀更看重誕生在西安的全新《花木蘭》,對人物內核的當代解構,“花木蘭的身上,有盡忠、持勇、存真。這六個字,對當代人同樣一生受用。”
破壁求新:傳統藝術的創新演繹
4月7日,走進西安市說唱藝術團的排練場中,眼前一片詩情古韻:該團2025年曲藝課本劇系列《詩仙李白》《三國笑傳之聯盟風云》的排演、打磨已全面開啟。當演員們以陜西快板的獨特節奏,在韻律中演繹一代詩仙的人生故事;當孫權、劉備聯盟對抗曹操的故事,被融入相聲、快板、評書、陜西快書為一體的歡樂舞臺,排練場化作流動的歷史長卷,讓中華傳統曲藝與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完美交融。
“古老的曲藝藝術不該是陳舊的‘展品’。”西安市說唱藝術團業務副總經理楊錦龍告訴記者,2022 年起,西安市說唱藝術團啟動打造的曲藝課本劇系列,《草船借箭》《武松打虎》《木蘭從軍》……一部部課本劇將古文、成語典故、傳說故事等內容,運用曲藝劇的形式風趣詼諧呈現,讓傳統藝術與美育教育相融共生,“當孩子們在劇場中快樂感知‘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垂裊風’后,能到西安城的春景中尋找詩中意象,傳統文化才算真正活在血脈里。”
立足本土文脈,讓厚重文化的年輕化表達破壁求新:這一點,在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呈現出更天馬行空的形態。作為西安兒藝90后的年輕編劇,王藝璇最近正忙著為一部名為《唐妞駕到》的新劇打磨劇本。這部兒童劇,已被列入202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創作資助項目,將以國內超人氣文化IP“唐妞”為主人公,以唐詩為背景,串聯起大唐風俗、服飾飲食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打造屬于中國孩子自己的戲劇IP。
“這部兒童劇,最勾起我創作靈感的地方在于,它將是一部開創中國兒童劇領域沉浸式多空間的兒童劇。”雖然目前還不能過多“劇透”劇目內容,但王藝璇也跟記者透露,在演出形式方面,《唐妞駕到》將踐行“輕硬裝、重意境”的舞美理念,搭建大唐時空、現代空間、詩歌世界等多重戲劇情境,讓小觀眾與大觀眾們在兒童劇世界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新演繹和沉浸式體驗。
“從大唐西市的胡商集市穿越至終南山巔的云海,我們希望通過沉浸式的兒童劇,為童心世界更好重構盛唐氣象。”王藝璇說。
西安戲劇人的文化自覺,早已超越劇場物理空間的邊界——記者了解到,《唐妞駕到》還在勾勒研學規劃,通過“動起來的語文課堂”“課本里的唐詩”等“戲劇+文旅”的融合模式,將沉浸式體驗轉化為文化傳承的活態鏈條,讓傳統文化從舞臺更好走向少年兒童的生活。
根系沃土:忠實踐行著守正創新
在2025年西安市豫劇團的劇目排演單上,復排《金山寺》是重中之重。這部由“現代豫劇之父”、該團創始人樊粹庭在20世紀40年代,根據白蛇故事改編的豫劇,也是“豫劇皇后”、陳派藝術創始人陳素真大師的早期代表劇目之一。
光陰如梭,當再度翻開《金山寺》的劇本,陳派再傳弟子、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徐俊霞在今年擔負起了該劇的劇本整理、改編與導演工作。她將與她的弟子——陳派第四代小花們,以及西安豫劇團一眾年輕演員,讓千年愛情民間傳說以豫劇為橋,與戲迷心跳同頻,再現塵封時光中的經典璀璨。
“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回歸到中國戲曲本體上來,讓曾經的經典成為當今的經典,根基在于忠實踐行著守正創新,用固本求新、文化自信自強理念去實踐。”徐俊霞撫摸著劇本感慨,“根系沃土,應該讓傳統基因在新時代血脈中延續。”
同樣是根系沃土、對文化根脈的守護,在西安話劇院“天下長安”系列中生長出與時代接軌的新枝蔓——《長安十二時辰》重構盛唐氣象,踏遍20城傳遞盛唐氣韻;《長安號的笛聲》汽笛穿越時空對話,沿中歐班列路線走向世界;《長安第二碗》中,舞臺轉盤將四十年市井煙火凝于一碗泡饃的熱氣蒸騰;《長安的荔枝》以傳統肌底與賽博視覺“混搭”即將開啟全國之旅……
當歷史與現實的鏡像重疊,千年長安的煙火氣與時代脈搏躍然臺上,這座古都的文化基因正在更廣闊的天地間裂變新生:既站在歷史之中,引入自然的、精神的書寫維度;也站在時代內部,講述日常和奮斗,文明與對話——這樣的舞臺書寫,大有創作的廣闊空間。
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2025年的重點排演項目《奇跡》,正是這樣一個佐證——《奇跡》以時代為經緯,在人工智能語境下織出當代青年群像和對于生活的初心。在這部劇中,經典拋接、吊環等高難度技巧,被創造性轉化為人物內心語境的外在體現,作品既深掘“平凡即奇跡”的生命體悟,壘起奮斗者的精神海拔;更以多元藝術語匯搭建文明互鑒之橋,讓拉丁舞步與百老匯節奏碰撞出絲路文明的當代和鳴,“我們希望通過將身體技巧與情感敘事深度融合的嘗試,讓雜技藝術跳出純技術展示的窠臼,成為城市精神的動態注腳。”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團長張權說。
暮色中的三意社,主創人員正在為即將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微短劇《火焰駒》做最后的審檢工作——這部秦腔百年經典,在西影傳媒的助力下,于去年底正式“破圈”微短劇領域,成為第一部微短劇秦腔作品。
華燈初上,西演·青年團排練廳的日光燈下,汗濕的練功服與寫滿批注的劇本堆疊成山——這里沒有宏大的宣言,只有年輕的藝術家們對每段唱腔、每個動作、每抹神情的極致打磨。
當大雁塔檐角的銅鈴在春風中輕響,人們聽見的不只是歷史的余韻,更有文化基因裂變新生的清音。從秦腔程式化表演的數字化解構,到兒童劇沉浸式體驗的教育轉化;從歷史IP的現代化轉譯,到傳統技藝的情感化敘事——在這座永遠年輕的長安城里,藝術的新芽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文/記者 孫歡 圖/記者 尚洪濤)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