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中的大唐不夜城(資料照片)。 受訪單位供圖
我的心里話
“有何名唐”漢服體驗店店主 步步
近年來,以漢服唐裝為代表的傳統服飾文化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帶動了文旅消費新熱潮,翩翩漢服唐裝已成為大唐不夜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沉浸式體驗熱度不斷攀升的背后,是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消費需求的有機結合。今后在日常經營中,我們會更加重視游客的體驗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制式研究、改良創新上進一步深挖和提升,讓顧客有更好的消費體驗,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陜西日報記者 陳志濤整理)
陜西日報記者 陳艷 侯燕妮 陳志濤
西安日報記者 張靜
陽春三月,長安花似錦。
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在這條超過2公里的街上,盛唐氣象與人間煙火緊密交織,歷史底蘊與新潮科技交相輝映,讓游客多角度、沉浸式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
陜西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創新文化表現形式,激活文化深厚底蘊,持續推動文商旅融合發展。
大唐不夜城,一條集老字號、非遺展示、時尚潮流于一體的特色商業步行街正加速釋放發展活力,不斷推出爆款IP,以新業態、新模式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2024年,大唐不夜城接待游客7475萬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超75%。
非遺新滋味
4月7日上午,陽光輕柔地灑落在大唐不夜城。距離飯點尚有一段時間,西安飯莊大唐不夜城店里,工作人員已忙碌開來,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服務員穿梭在桌椅之間,有條不紊地擺放著碗筷;后廚里,廚師們緊鑼密鼓地籌備食材……西安飯莊不僅是一家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字號,還是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西安飯莊大唐不夜城店,如一扇窗口,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盡情展示陜菜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做好陜西美食。”店長張維臉上洋溢著笑容,“除了持續打響葫蘆雞、金線油塔等名牌菜品,我們還推出了油潑辣子魚、二十四節氣菜品等創新菜品,頗受年輕人喜愛。”
“聽說‘陜西八大怪’之一就是‘油潑辣子一道菜’,所以一定要吃這個油潑辣子魚。”餐廳里,一位正在點菜的南京游客說。
“陜菜中的油潑辣子不是以辣為主,而是更香一些。一般來說,外地游客都能接受。2022年,這道油潑辣子魚一經推出,很快成為西安飯莊十大名菜之一。”張維介紹,“為了更好地融入大唐不夜城的氛圍,工作人員會穿上唐裝,讓顧客獲得沉浸式體驗。”
除了油潑辣子魚,西安飯莊今年推出的非遺小吃套餐也廣受好評。
“套餐里有肉夾饃、金線油塔、涼皮、黃桂柿子餅、辣子蒜羊血等特色小吃,讓游客品嘗陜西豐富多樣的美食。”張維說,西安飯莊將成立非遺大師工作室,傳承非遺美食制作技藝。
在步行街的另一頭,有一家葫蘆烙畫店。市級葫蘆烙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店主慧明正努力將傳統的非遺手工技藝變得時尚且潮流。
“中國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與‘福祿’諧音。葫蘆上烙的貴妃醉酒、李白醉酒等圖案,都和西安的歷史文化相關,很受外地游客喜愛。”慧明一邊說,一邊展示他設計的“醉長安”系列作品。
慧明談起了幾位令他印象深刻的游客。
其中一位是新加坡華僑。他看到慧明的葫蘆烙畫后,當即打包了店內所有商品,作為給小孫子的禮物。“他還沒回到新加坡,禮物就被朋友們分完了。他又給我發信息,讓我給他寄一些葫蘆烙畫。這讓我特別感動,也更加堅定了做好文創作品的決心,用非遺技藝講述地道的西安故事。”慧明說。
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和皮影雕刻技藝傳承人焦連生親切交談,鼓勵他好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焦連生的店面從一家變成了兩家。“很多游客慕名而來,不僅購買皮影作品,還對皮影雕刻體驗活動充滿熱情。”焦連生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學習皮影雕刻,為這門古老技藝注入了新鮮血液。
“每天,我都沉浸在大唐不夜城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里,自豪感油然而生。每當看到游客被皮影作品吸引,好奇地詢問制作工藝和背后的故事時,我就覺得肩負著重大使命,一定要把這門技藝傳承好、發揚好。”焦連生言語中滿是對皮影雕刻技藝的熱愛與執著。
談及未來心愿,焦連生眼中閃爍光芒。“我希望能在大唐不夜城開辦一家非遺傳習所,將皮影從制作、雕刻、染色到演出的全部環節展示出來,讓更多人了解皮影雕刻,愛上這門非遺技藝。”他稍作停頓,接著說,“我也期望能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深度融合,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重煥生機,真正讓非遺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長安新“盛景”
4月7日,戴上VR裝備,瞬間,大唐街市的繁華景象如潮水般在眼前涌現。只見一場蓮花舞正驚艷上演,舞者們身姿婀娜。遠處,宏偉的宮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彰顯著大唐的雄渾氣象。而此刻,記者正跟隨探案小隊偵破一樁樁奇聞詭案。
半個小時的體驗結束后,記者依然沉浸在劇情中,不斷感嘆“真是太逼真了,好像經歷了一場大唐奇遇”。
當下,數字經濟東風漸起,為文旅行業帶來新的機遇。經過緊張的調研、立項、打磨,2024年2月,《唐朝詭事錄·西行》國潮沉浸劇場全國首家門店落地大唐不夜城。
《唐朝詭事錄·西行》國潮沉浸劇場大唐不夜城店負責人金世鑫介紹,這個項目是“爆款影視IP+最新VR技術+頂流主題街區+國潮沉浸體驗”融合發展的新產品,不僅契合大唐不夜城的定位,也為步行街帶來新的看點。去年,項目總營收超過350萬元,基本上收回了項目投資。目前,該劇場已在全國落地17家。
不少細心的游客發現,大唐不夜城已成為“元宇宙”聚集地。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之間,人們不僅能變成漢服小姐姐、小哥哥,還能一頭扎進兵馬俑、唐長安城等不同主題的虛擬現實體驗館,開啟一場沉浸式冒險。
“借助科技呈現方式,沉浸式體驗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時空關系,也打破了真實和虛擬的邊界,使旅游體驗更加生動,為文化傳承與發展開拓出一條新路子。”金世鑫進一步闡釋。
數字化文旅產品的興起,也為文旅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大唐不夜城《兵馬俑奇妙夜》VR體驗館負責人王建回憶起今年春節假期的火爆場景,仍難掩激動:“我們一天最多接待了7000多名體驗者,最后不得不采取限流開放的措施。”
每逢節假日,這個項目就成了步行街上的“排隊王”。游戲過程中,游客們乘坐專用的設備,在設備的移動、旋轉間,身臨其境地跟隨著故事中復活的兵馬俑一同冒險。
推出這一文旅項目的西安可視可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不僅設計出視頻內容,對于騎乘設備也擁有知識產權。
“像《兵馬俑奇妙夜》中的兵馬俑二號坑實景,是我們的數據采集人員一米一米地采集場景,才得以實現如此逼真的還原。”該公司副總經理鄭巍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9.8%,文化消費市場呈現蓬勃發展態勢。VR、AR、MR等現代科技的應用,不斷催生新產品、新場景、新體驗,其高附加值的特點有助于促進文旅行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各地打造超高清、沉浸式、互動式演藝新空間和數字展覽新空間。
當技術賦能讓文化可觸可感,這場虛實共生的文化視聽盛宴正打開文化產業的全新想象空間。
“與其他沉浸式體驗項目相比,基于數字技術打造的項目具有內容迭代快、成本相對較低、突破時空限制、多元價值等特性,商業前景廣闊。”陜西文投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爾蔓表示,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科技+文化”將催生出更多新興產業。
“唐潮”新體驗
暮色四合時,大唐不夜城亮起無數盞燈籠,整條街呈現流光織就的盛世景象。
置身古風古韻的步行街,許多游客不約而同地換上漢服唐裝,在一派繁華中沉入盛唐的夜色。
“這身盔甲太酷了!快幫我多拍幾張。”4月7日晚,來自山東煙臺的游客崔建榮“全副武裝”,興奮地模仿著古代將軍橫刀躍馬的動作。
作為一名歷史文化愛好者,看到盔甲與唐代典籍中記載的形制高度相似,崔建榮眼前一亮,不禁想體驗一番。“盔甲上的甲片是鋼制的,關鍵部位是銅制的,非常逼真,一穿上好像真的變成了唐代武士。”崔建榮說。
威風凜凜的盔甲是當下漢服市場上的“香餑餑”。在大唐不夜城“有何名唐”漢服體驗店,十余套盔甲一字排開,被展示在店鋪的顯眼處。
“受熱播電視劇、熱門網游影響,‘金甲武士’造型受到許多男性顧客的青睞。為滿足更多男性顧客的需求,我們在去年推出了一批唐制、明制的盔甲,很受顧客喜愛。”店主步步告訴記者。
店內另一邊,幾位女士已選好心儀的漢服唐裝,化妝師正忙著推薦妝造、配飾和發髻樣式。
云鬢高綰,蛾眉輕描;衣袂翩翩,簪釵步搖。化妝完畢,來自江蘇揚州的游客徐靜喜不自勝,穿梭在大唐不夜城各個網紅打卡點之間,在鏡頭前記錄下自己成為“唐潮人”的奇妙體驗。
“絢麗多彩的燈光與古風古韻的建筑相互映襯,營造出如夢如幻的氛圍。穿上古裝,行走在這里,過一把貴妃癮!”徐靜說。
“隨著‘漢服熱’持續火爆,越來越多的游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許多顧客到店消費前就已經對漢服唐裝文化有所了解。”從業3年來,步步注意到,年輕游客對漢服唐裝與“網感”的結合有了更多期待,個性化定制傾向也更加凸顯。
“以前是以我們為主導,店里有啥服裝,顧客就穿啥。現在不一樣了,很多游客要求提供游戲、影視劇中的造型,我們得及時創新款式、妝造風格,根據顧客的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談話間,步步向記者展示了一批原創設計的唐制襦裙、男士圓領袍。
在“有何名唐”,不少服裝是按照唐代壁畫、文獻上的信息復原而來,很多飾品、道具也是參考唐代壁畫設計的。
“每種制式的服裝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有專門的團隊研究各類漢服唐裝的原始制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潮流進行創新設計。”步步說。
漢服唐裝店外,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一步一景。特色演藝輪番上演,將步行街裝點成一處處精彩紛呈的文化秀場——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巨型宮燈之上,一位扮演唐代詩人李白的演員發出對詩邀請,游客高聲應和,詩情豪邁。
在緩緩行進的花車上,“敦煌飛天”NPC演員隨著音樂翩翩起舞,仿佛穿越千年而來,為游客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身姿搖曳、動作輕盈的不倒翁小姐姐,一顰一笑間吸引大量游客駐足合影、“牽手”打卡。
……
“看了這么多精彩絕倫的演出,真是不虛此行,給我們一家人的西安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來自廣東汕頭的游客吳臻說。
華燈下,著漢服唐裝的姑娘和穿“潮牌”的少年并肩走過。手機鏡頭里,他們身后是虛擬的大唐盛景。這虛實相生的畫卷,恰如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動注腳——既保持著傳統的內核,又生長出嶄新的模樣。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