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楠
在中國農科城楊凌示范區的LED無極調光溫室里,玉米苗住進了自動控光控溫的“陽光房”,育種周期大大縮短;農戶輕點手機屏幕,“棚掌柜”智能系統就能完成卷簾、澆水、施肥等一系列農事操作。
這些“數據種地”的現代農業圖景,讓我們看到農業發展匯“智”向“新”“72變”的無限可能。
農業之“新”,在于田間地頭的“科技風”。從“看天吃飯”到“看屏種地”,從“面朝黃土”到“數據驅動”,數智時代,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正在重塑農業生產方式。農科城的實踐表明,當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不僅能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還能突破傳統農業受自然條件和時空限制的瓶頸,極大拓展農業生產的可能性。
農業之“新”,還在于全產業鏈升級。農業涵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在生產環節,精準種植養殖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在加工環節,智能設備保障農產品的品質和加工效率;在流通和銷售環節,電商平臺、大數據分析讓農產品快速精準抵達消費者手中。全產業鏈的數智化轉型,讓農業加速擺脫低效、分散的傳統模式。
農業之“新”,更在于開放共享。中國農業技術不僅服務本土,還惠及世界。今年,塔吉克斯坦胡占德引入帶有“楊凌基因”的先進農業技術和裝備。近年來,農科城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了1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完成115個優良品種的示范推廣,輻射面積超3000萬畝。開放共享,讓農業創新成為全球合作的紐帶,也為世界農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讓我們以新質生產力為筆,繪就更多農業現代化新圖景。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