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陜煤集團陜西建材科技華山建材營銷公司安環部工作人員為一線職工、司機講解防災減災知識。通訊員 王雷攝
記者 甘甜 苗雨蒙
隨著一陣急促的警報聲響起,西安市第一實驗學校師生迅速進入應急狀態,一場實戰化防震減災演練在校園內展開。
5月7日,在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即將到來之際,西安市地震局聯合市教育局、市應急管理局,舉辦6區8校聯動的陜西省西安市校園地震預警演練示范活動。活動主會場設在西安市第一實驗學校,共設置5個科目,包括師生應急疏散、緊急救治、心理安撫、震后處置及應急保障等環節。
讓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近年來,陜西各級各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防范化解安全風險,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筑牢防災減災救災基層防線,守護群眾幸福家園,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抓早抓小
將安全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您好,門口這些雜物還要不要啊?過道可不能堆積雜物,容易引發火災。”5月8日中午,寶雞市渭濱區“新渭騎士”李海濤送餐時,發現一處安全隱患,暖心提醒居民及時清理。
在寶雞市渭濱區新渭路社區,活躍著一支由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組成的“新渭騎士”隊伍。他們利用工作之便走街串巷,在安全隱患排查、政策宣傳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不僅在日常送餐時留心安全隱患,每月還會和社區干部一起排查滅火器材過期、燃氣管道老化等問題。社區定期組織開展消防知識和實操培訓,幫助我們掌握滅火器材的使用等技能。”李海濤說。
群眾身邊的安全隱患涉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陜西運用科技手段,不斷延伸感知災害風險的觸角。
西安市未央區張家堡街道常住人口約49萬,商貿業發達。以張家堡街道為試點,未央區建設運營智慧應急網格化管理平臺,接入多套智能消防物聯設備。同時,在轄區消防設施不完善的“九小場所”、“三無”小區重點部位安裝智能煙感監測、智慧用電監測、聲光報警等智能終端設備,并接入智慧應急網格化管理平臺。
“如果智能終端設備探測到煙霧濃度超標、電線過熱、電路過載等異常情況,平臺就立即發出預警,工作人員會馬上開展指揮調度和緊急處置。”張家堡街道安全生產和消防辦公室副主任張翼說,“接下來,還要在城中村、棚戶區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建立高位煙霧火災探測預警系統,實現風險隱患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
為了對自然災害進行有效監測預警,陜西建立了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可以實時查看氣象、水情、旱情、地質災害、林火等方面的監測信息。發現險情后,預警會及時發送給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對重大自然災害作出評估后,工作人員通過系統向群眾定向發送預警短信,為及時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災害風險提供技術支撐。
織密防線
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
基層既是風險防范的最前沿陣地,也是應急響應的最初戰場。陜西在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方面積極探索,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西安市灞橋區紅旗街道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與網格化治理深度融合,組建了一支26人組成的全科專職網格員隊伍,配備了巡查電動車、日志本、工作服等,開展安全隱患巡查工作。2024年,該隊伍累計出動400余人次,發現并整改處置各類安全隱患、災害風險130余處。
救災物資儲備是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的重要基石。作為省級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示范鎮,安康市漢濱區縣河鎮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庫,滿足基層應急救災需要。
“儲備庫共80平方米,整合了應急、水利、森防等多個部門物資。目前,物資共有六大類68種2300余件,包含緊急情況下急需的棉衣、帳篷、棉被等生活類應急物資。”縣河鎮安全生產和消防辦公室主任劉軍介紹,“我們加強對這些物資的統一監管,隨時補充和更新儲備物資。”
建強應急救援隊伍,打好基層救援主動仗。陜西積極整合省級專業應急救援資源,救援力量基本覆蓋省內主要災種,同時涵蓋電力搶修、道路修復等保障類救援。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省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27支1.4萬余人、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477支2.4萬余人、縣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484支1.8萬余人。
科普培訓
提升安全防范意識
在企業工廠,春節復工后,相關負責人走進生產車間、項目一線,為員工宣傳復工復產注意事項;在居民社區,應急救援專家現場講解火災逃生、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和心肺復蘇術等。這是陜西開展安全宣傳“五進”工作的縮影。
陜西各地積極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推動全省安全宣傳活動走深走實,不斷提升社會公眾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營造“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濃厚氛圍。
為了提升基層干部的應急處置能力,黃龍縣應急管理局編制了防汛應急操作“口袋書”,發放給縣防指各成員單位和鄉鎮、村組干部。“口袋書”不僅介紹了縣內各條河流基本情況,還印有防汛應急響應啟動程序、指揮調度和搶險處置程序等內容,為基層干部開展防汛工作提供參考。
“大家知道自然災害主要有哪七類嗎?”5月7日,在位于西安曲江新區的西安市綜合減災科普館災害科普區,講解員向前來參觀的市民提問。災害科普區大屏幕滾動播放著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災害場景。
西安市綜合減災科普館于2024年8月正式面向社會開放。群眾可以線上預約,免費參觀。西安市綜合減災科普館館長馬遠說:“通過運用VR、AR等科技手段,我們幫助參觀人員了解各類災害的成因,讓大家更好地掌握避險逃生技能。下一步,我們將創新推出更多體驗模式,為群眾提供更好的參觀體驗。”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