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光機所助力“海衛”系統完成海試
陜西科研團隊助力大國工程再傳捷報!5月19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傳來好消息: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水海管鋪設智能監測裝備“海衛”系統采用“無人船+水下自主遙控機器人+中繼器+光通信”技術,順利完成海試。西安光機所研發的深海無線光通信系統大幅提升了著泥點識別正確率,使水下機器人擺脫物理線纜束縛,助力我國深水海洋油氣裝備向智能化、無人化邁進一大步。
海底管道被稱為“海上能源生命線”,是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核心基礎設施。在深水海管鋪設作業中,海底管道初始部位與海床接觸的位置被稱為著泥點,其運動狀態直接影響管道結構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著泥點監測成為作業關鍵環節之一。
“我們自主研發的深海無線光通信系統由中繼器端光通信機和水下自主遙控機器人端光通信機組成,成功實現將水下自主遙控機器人拍攝的油管著泥點高清視頻實時回傳至中繼器。”西安光機所光子網絡技術研究室負責人汪偉介紹,依托藍綠光波段在水體中低衰減特性,該系統突破了水下無線通信的距離與速率瓶頸,可在中長距離水下環境中實現高速信號傳輸,為作業人員提供實時水下高清視頻畫面。
“傳統水聲通信技術的傳輸速率僅為千比特每秒量級,不但數據傳輸緩慢,且極易受到復雜海洋環境的干擾,運動中信號穩定性差,難以滿足現代海洋工程對實時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我們采用深海無線光通信技術,使傳輸速率達到兆比特每秒量級,較傳統方式提升了三個數量級,即使在復雜海況下也能保持穩定通信。”汪偉說。
該系統還突破了準全向大功率高速光信號發射、寬視場高靈敏度光信號接收、強背景光噪聲抑制等關鍵技術,攻克了傳統有纜監測系統存在的機動性差、線纜易纏繞、運營成本高等痛點,以無人船替代傳統有人船,以無線光通信取代光纖臍帶纜傳輸,以可視化智能識別代替人工判斷。此次海試中,著泥點識別正確率高達95%,為海管鋪設提供了堅實數據保障。(群眾新聞記者 霍強)
陜西航天力量助推力箭一號遙七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5月21日12時5分,力箭一號遙七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以“一箭六星”方式將搭載的6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該火箭的四級固體發動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下屬的西安航天商業火箭動力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商業火箭動力公司”)提供。
力箭一號火箭是一款四級固體運載火箭,高30米,最大直徑2.65米,主要用于地球中低軌發射任務。該火箭的全部固體發動機由商業火箭動力公司研制。其中,第一、二級固體發動機均為直徑2.6米系列固體發動機,一級發動機平均推力200噸,是我國目前工程成功應用的最大整體式固體發動機,綜合性能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群眾新聞記者沈謙)
全國首款商用車北斗短報文車聯網終端發布
近日,記者從西安市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聯盟獲悉:陜西天行健車聯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行健車聯網”)正式發布商用車行業北斗短報文車聯網終端。該終端首次將北斗衛星短報文通信技術與車聯網深度融合,成功構建“終端—平臺—用戶”端到端全鏈路通信體系,實現車輛在無地面網絡環境下的全天候一鍵救援與智能管理。
西安市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聯盟秘書長羅建安介紹,經國內權威機構認定,天行健車聯網此次發布的商用車行業北斗短報文車聯網終端為全國首款產品。天行健車聯網通過創新,集成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模組,使終端在無公網覆蓋時仍可通過北斗衛星傳輸關鍵數據,讓荒漠戈壁、遠海孤島不再成為信息孤島。該終端還具備一鍵極速救援、全時域健康監測及災害智能預警等核心功能,可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其中,一鍵極速救援功能可在物理按鍵觸發0.5秒內完成北斗定位、影像采集及AI事故分析三重響應,平均救援響應時間縮短至8分鐘;全時域健康監測功能可實時診斷車輛核心部件狀態,異常時同步預警車主及4S店;通過接入應急管理部平臺,災害智能預警功能能夠對50公里內的7類自然災害實施初級預警、緊急避讓、強制避險三級響應。
該終端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還在功能上全方位提升了商用車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將為商用車行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群眾新聞記者沈謙)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