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梅查看艾草生長情況。 (記者 王健 攝)
工人正在包裝制作好的艾柱。 (記者 王健 攝)
進入夏季,在驚蟄雷聲中蠢蠢欲動的昆蟲,經過了整個春季的成長,羽翼日漸豐滿。病毒和細菌也伴隨溫度、濕度的提升,悄悄滋生蔓延。面對突如其來的疫病和酷暑,古人將辟邪驅穢的希望寄托于鄉野間蓬勃生長的野草,于是,艾草得以“登堂入室”。
眼下,臨近端午,艾草的清香彌漫在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門前斜插的艾草,宛如一道古樸而溫暖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人千年來的生活智慧與精神寄托。
艾草變“愛草”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作為用途廣泛的一種民間藥材,艾草的身影早在幾千年前的《詩經》中就已出現。
艾草又叫五月艾、冰臺、艾蒿、醫草、灸草、黃草、香艾等,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及亞洲多國,有北艾、南艾、海艾、蘄艾、祁艾等多個種類。
艾草每年3月開始萌發,株高可達1米多,幾乎沒有分支;其葉子香氣濃郁,大多為卵形,邊緣為不規則的深鋸齒狀,隨著生長時間的增加,葉子會變得尖銳細長,正面為灰綠色,背面有白色如絲狀的絨毛;稈莖也布滿了這種絨毛,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仿佛自帶一層神秘的光暈。到了5月稈莖部分轉變成紫色,此時艾草即將迎來收割季。
時下,走進西安規模最大的艾草種植區——位于臨潼區斜口街辦楊寨村的陜西秦灸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艾草種植示范基地,千畝艾草在陽光照耀下生機勃勃,一株株艾草挺立著,長勢喜人。微風拂過,陣陣艾草香氣撲面而來,向人們發出成熟的信號。工人們手持鐮刀、開著打捆機在田地里忙碌著,干勁十足,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不一會兒工夫,一大片艾草就被打包成捆,準備運往晾曬場地。
“艾草在民間也叫‘懶人草’,無論是濕潤的溪邊,還是干燥的坡地,都能蓬勃生長;種下后也基本不用管,既抗旱、抗寒、還抗病蟲害;端午前后、國慶節之后都可以收割,割了又可再生,投入少、效益高,非常適合農戶種植。”提起艾草,基地負責人蔡英梅忍不住夸贊。種植戶趙北正也說,種艾草,一畝地一年的收成有2噸多,本地消化不了的,還可以賣到河南南陽等地,是農戶增收不錯的選擇。
的確,艾草原本就是生長在山坡、荒地的一種很常見的野草,適應性強,無論長在好地還是孬地都能活,因此,幾千年來,艾草一直都是百姓的心頭愛。古人將長老尊稱為“艾”,把年輕美麗的姑娘稱為“少艾”;在《詩經》里,保養叫“保艾”;《史記》更是把太平無事稱作“艾安”,可見艾也寓意著美好吉祥。
從藥用到日用
其實,艾草的價值遠不止于民俗象征。長相并不出眾的艾草,可全草入藥,在中國有著3000余年的應用歷史,被中醫譽為“百草之王”,《五十二病方》《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等歷代中醫典籍,對艾草的功效皆有收錄。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草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除寒濕、回陽救逆等功效,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
民間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經過人們幾千年的生活實踐,艾草一步步從藥用走向日用。經加工后的艾絨可以制成艾條、艾柱用于艾灸,艾香、精油可用來驅蚊、殺菌。
來到臨潼區櫟陽街辦齊家村,陜西秦灸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艾草加工車間,機器嗡嗡作響,艾草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工人們正熟練操作著自動化生產線,將晾曬、存儲滿三年的艾草轉化為細膩的艾絨;之后便進入艾條成型階段,各種規格的卷制機,精準地將艾絨填充至特制的桑皮紙中,經過壓實、卷制、封口等工序,一根根均勻飽滿的艾條正式走下生產線。
“除了艾灸枕、艾條、艾柱、艾草錘這些常見的艾草衍生品,公司還通過代加工的模式,在南陽等地生產精油、艾草貼、香皂、噴霧等共計13個種類的艾草產品。”蔡英梅說,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企業為農戶提供艾草種苗、種植技術指導,并以穩定價購艾草,這種模式在銅川、寶雞、陜北皆有實踐。目前,公司年產值已達1000萬元以上,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艾草種植2000畝以上,帶動從業群眾增加收入100余萬元。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艾草產品市場需求不斷增長。
西安市臨潼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執法局(西安市臨潼區林業局)林業科科長王強說,國家、省市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該區林業部門充分利用驪山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不斷推動艾草產業科技創新和產品升級。未來,當地將繼續深耕艾草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小小艾草成為鄉村振興的“黃金草”,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同時,為推動艾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西安市林業部門也積極開展艾草種質資源收集和良種選育工作。西安市林木種苗工作站站長齊康學表示,2021年以來,西安市林木種苗工作站聯合大專院校和相關企業在陜西省西安、寶雞等6市16縣開展了艾草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工作。按照生長位置、葉片大小、植株高度、氣味濃度等標準,共收集艾草種質190余份,建立艾種質資源圃1處,并分組定植,篩選出艾優良種質20份。通過生長觀測、區域試驗、藥用有效成分、藥用含量測量等篩選步驟,成功選育出“秦艾1號”和“秦艾2號”兩個省級林草良種,既保護了艾資源的多樣性,也為全省艾產業持續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