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彥伶
“開在社區里的這個托管班很方便,孩子吃得安全、放心,家長省心多了!”5月30日,西安市新城區長樂中路街道黃河社區居民陳海梅微笑著說。
近年來,西安市新城區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優化盤活存量資源,打造了一批功能齊全的社區嵌入式綜合服務設施,將居民急需的養老、助餐、托管、家政便民等服務功能嵌入社區,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務,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讓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走進西安市新城區長樂中路街道黃河社區,記者瞬間被眼前干凈整潔的社區環境所吸引。院內一幢二層小樓內,城市書房、大樹餐廳、共享學習空間和社區創業孵化中心等空間布置有序。
黃河九街坊建于上世紀90年代,轄區企業離退休老年人眾多,“一老一小”服務群體龐大,在社區改造過程中,社區充分收集居民的意見和服務訴求,不斷對相應功能進行完善,精準嵌入6項服務,大大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中午時分,陸續有居民進入小院一樓社區大樹餐廳就餐。常來就餐的社區居民鄭專印說:“餐廳菜品豐富、價位合理,飯菜味道也不錯,大家都樂意來這里吃飯。”
孩子們陸續放學,三三兩兩來到位于二樓的托管班就餐。托管班負責人羅燕說,托管班自開辦以來,以貼心的服務贏得了社區家長的廣泛好評,希望通過不斷努力完善托管班服務,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社區幫助企業發展,企業反哺社區,助力社區建設和項目運營,形成良性發展生態。”黃河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呼延澤惠表示,社區陣地的提升不僅是空間上的美化,更是空間布局的再利用、再分配,以期構建以“人”為核心的社區生活空間,期待更多功能嵌入這個空間。
嵌入式便民服務暖民心
隨后,記者來到與黃河九街坊一路之隔的西光十四街坊。在西光生活綜合服務站,工作人員楊紅強正在整理快遞、掃碼出庫。
西光十四街坊建于2000年,常住居民1299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694人,占小區總人口的53.4%。
2024年年初,西光社區了解到小區居民日常寄取快遞不方便的訴求后,經小區居民和物業同意,將10平方米的南門房作為小區菜鳥驛站,并嵌入社區家政便民服務,定期為小區居民提供家電維修、水管更換等服務。
該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任曉超表示,隨著居民需求量日益增大,社區將10平方米的驛站升級打造成20平方米集裝箱式的西光生活綜合服務站,在解決部分居民就業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社區服務水平,居民對社區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正在取快遞的小區居民行安利說:“以前取快遞步行至少得10分鐘,現在下樓就可以取,很方便。”
據了解,為落實嵌入式服務精神,滿足社區“一老一小”服務需求,在精準了解社區孩子學習文化藝術的需求后,西光社區將十五街坊二樓原粗放利用的社區空間改造成占地180平方米的文化藝術中心,為社區孩子提供國畫、創意美術等普惠性文化藝術服務和臨時托管服務,贏得居民交口稱贊。
為群眾幸福生活加碼
豐富的社區文娛生活是西安市新城區長樂中路街道東尚社區嵌入式服務的一大特色。每周二,非遺剪紙課都會在這里如期舉行,受到居民熱捧。
清晨9點,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西安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雷氏繡樣剪紙第六代傳承人雷俊已開始為社區居民授課。
“剪紙藝術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深受群眾喜愛。我們在社區成立了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在社區’示范點,讓居民在感受剪紙魅力的同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東尚社區負責人張夢君說。
長樂中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文華表示:“‘嵌入’即‘精準匹配’。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切實提升居民滿意度。貼近需求、盤活資源、居民共治,把家門口的實事辦好,讓群眾幸福可感可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圍繞嵌入式服務,新城區以社區為單元進行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和有效建設模式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區有序推進,努力實現居民就近就能享有優質普惠公共服務。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