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鳳縣依托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做好特色產業文章,打造農業品牌,激發縣域經濟活力,走出一條產業興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之路。
近日,記者在平木鎮寺河村供港蔬菜基地看到,菜農正忙著在蔬菜大棚里施肥、起壟,為后續的覆膜和辣椒苗移栽做足準備。
“目前,我們基地有48座蔬菜大棚,主要種植意大利生菜、娃娃菜、螺絲椒、黃瓜等,還引進了七彩椒、彩色圣女果等新品種,今年一二茬蔬菜在5月上旬已全部售完,這批蔬菜預計六月下旬開始上市,每天采摘量能達到6000斤。平時有十來個村民在這務工,采摘期時每天的用工人數能達到四五十人,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6萬元。”寺河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李國龍介紹道。
平木鎮地處秦嶺南麓中低山區,平均海拔約1250千米,年平均氣溫10.6攝氏度,得益于獨特的地理優勢,讓高山冷涼蔬菜種植成為該鎮的特色產業、主導產業,也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綠色銀行”,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據平木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鄧振宇介紹:“截至目前,全鎮建成‘供港蔬菜’基地1處,發展高山冷涼蔬菜1.2萬畝,總產量2.5萬噸,形成了以架豆、甘藍、娃娃菜等品種為主的長短結合、倒茬復種的循環發展格局,預計全年可實現產值5500萬元,全鎮人均增收5300元。下一步,我們將以‘省級農業產業強鎮’為依托,加快推進高山冷涼蔬菜有機認證,在精品蔬菜種植及初包裝、凈菜加工方面延長產業鏈條,持續擴規模、優品質、促營銷、延鏈條,不斷提高蔬菜發展效益。”
在鳳縣,因地制宜而興起的另一特色產業——林麝養殖正如火如荼發展。在留鳳關鎮喇嘛泉村同源林麝養殖基地,1100間生態圈舍依山而建,300余頭林麝在這里愜意生活。
據了解,通過林下半散養的養殖模式,既能保留林地的原有生態,也為林麝營造了自然的生長環境,既增強了林麝體質,也解決了土地制約的問題,林麝糞便還能滋養林木,是一個以林養麝,以麝促林的循環模式,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同時,依托400萬畝林區資源,鳳縣創新“林—草—麝”立體模式,將林下空間轉化為“綠色寶庫”。在林麝養殖產業鏈上,形成“公司+村集體+村民+職工”四方合養模式、麝香銷售、飼草種植、麝工培育等“林麝+”多元業態發展形勢,不僅讓老百姓端牢了就近務工、增收致富的“金飯碗”,也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鳳縣生態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副站長劉斌說道:“2024年鳳縣采收麝香170.82公斤,全產業鏈產值超過4億元,到2025年底,全縣林麝存欄量有望突破4.8萬頭,全產業鏈產值有望達到4.6億元,真正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現如今,大紅袍花椒、高山蘋果、食用菌、中藥材種植和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分布在鳳縣各鎮,在青山綠水間奏唱著鄉村振興“奮進曲”,勤勞的鳳縣人將堅定不移地沿著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前行,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鳳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