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出明確要求,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闊步新時代,綠色發展不斷提速,各地通過政策加碼、產業協同、創新賦能,推動生產力低碳向“綠”。作為西北工業重鎮,西安如何下好做優增量盤活存量“一盤棋”,以“綠”賦能加快產業園區特色化、集約化、集群化發展?6月11日,西安市政協召開“提升存量資源質效、優化增量資源配置,加快綠色產業園區建設”專題協商會,與會人員聚焦議題談形勢、講問題、提對策,為綠色發展凝心聚力。
為提高議政建言的前瞻性、靶向性和實操性,專題協商會前,西安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專家、委員扎實開展調研,召開情況通報會,走訪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實地考察西咸新區、高新區、經開區,在掌握一手資料基礎上分析查找問題。西安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張鵬飛在作調研情況說明時指出,目前來看,全市園區產業組織形態發展較為粗放,綠色產業協同發展迫在眉睫,要素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管理運行體制機制亟需重塑。
圍繞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加固綠色“內核”,王文禮委員建議,應差異化布局低碳產業矩陣,實施“一園一策”產業規劃,明確高新區聚焦光伏裝備與儲能系統、經開區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西咸新區打造氫能應用示范基地、閻良區延伸航空新材料產業鏈的發展“骨架”,推進可再生能源倍增計劃,構建“園區—企業—區域”三級循環體系,以閉環化運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同時,搭建園區碳管理平臺,接入重點企業碳排放數據,生成產品碳足跡標簽,將環境績效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優先支持綠色企業申報省級專項資金,真正實現“生態高顏值”與“發展高質量”的深度融合。
《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轉型升級,健全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能源消費和產業結構低碳化調整,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加快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和工業園區綠色化改造,持續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
產業園區是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戰場。當前,西安綠色產業園區建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王其兵委員建議,應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建設標準,前端規劃引領,要求新建園區可再生能源滲透率不低于25%,工業用地綠地率提升至20%,配套建設智慧管廊系統,預留碳捕集設施接口;中端過程管控,推動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產;后端循環利用,創建“無廢園區”示范工程,建設園區級再生水回用系統和共享式危廢暫存庫,降低中小企業處置成本。
“作為黃河的最大支流,西安渭河流域范圍內有西安灃京工業園、長安區東部新型建材產業基地等10余個縣域工業集中區。”致公黨西安市委會副主委崔安慶認為,要構建“一園一特色、多園強支撐”協同發展格局,必須做優做強優勢產業,進一步提高發展質效。他建議,支持跨區域產業園區協調發展,引導鼓勵西咸新區和西安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整合或托管區位相鄰、產業相近、分布零散的產業園區,實現利益共享。
從產業發展實際出發,閻良區政協副主席邢繼輝分享了產業綠色化、能源資源利用綠色化、生態環境綠色化、項目運行管理綠色化的“閻良經驗”。他認為,要進一步推廣現代化產業園區建管模式,開展傳統行業中小企業和產業集群排查及分類整治,推動中小企業集約化、高質量發展。此外,對現有工業園區和工業聚集區實施拉單掛賬式管理,支持具備條件的產業園區優先采用市政集中供熱設施或清潔能源,合理推進園區污水收集、雨污分流、中水回用等基礎設施升級,提升產業園區綠色發展水平。
“可以大學城科創勢能、秦嶺生態稟賦、西灃路工業園區為支撐,優化產業布局。”長安區政協副主席姚旭升分析長安區區位優勢,描畫“一核兩翼”空間布局:以未來信息港為核心節點,聯動各區縣產業走廊和生態走廊,形成“技術研發在核心區、產業轉化在拓展區、生態價值實現在外圍區”的梯度發展格局。“還可整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創新資源,構建覆蓋‘基礎研究—中試孵化—場景驗證’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打造國家級綠色技術轉化樞紐,建立全市統一的科技成果轉化用地保障機制,優先支持綠色技術產業化項目。”
統籌好存量與增量,關鍵是存量“活”、增量“優”。王海濤委員建議,要創新綠色金融工具,發行“碳中和園區專項債”,募集資金用于光伏、儲能等基礎設施建設,允許企業以碳資產作為抵押物;探索與全國碳市場銜接,推動航空基地等重點園區納入配額管理,激活碳資產流動性;建設“關中平原綠色產業走廊”,聯合寶雞、咸陽、渭南等城市,共建跨區域綠電交易市場與固廢處理中心,輸出西安智能物流、低碳建筑經驗,承接陜北綠電資源,形成“西安研發+周邊制造”的分工體系。
隨著交流的深入,現場協商民主氛圍更加濃厚,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逐一回應委員關切。
“大家的意見建議既有深度又有高度,我們將充分研究吸納,建好產業生態,推動產城融合發展。”西安市工信局副局長郭亞龍邊聽邊記、踴躍互動。他表示,將進一步編制園區產業規劃,明確主導產業方向和承載的核心功能,精心謀劃園區的產品組合、業態配比等,聚力打造西安特色發展優勢。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