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 07:11:51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記者 閆智
陜西立足教育大省和科技重鎮優勢,緊扣國家戰略需求,以系統性改革推動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陜西特色的教育科技一體化發展模式。
從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液晶基板玻璃生產線,到高校實驗室里孵化出的激光測量“專精特新”企業,再到產教融合催生的智能制造實訓基地,一幕幕創新場景生動詮釋著咸陽市“三位一體”改革的實踐成效。
6月13日,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邀請省科技廳有關同志、部分委員成立聯合調研組,在咸陽深入企業車間、高校實訓基地和科創平臺,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議題開展專題調研。
產業攻堅:技術突破背后的協同密碼
“這片玻璃基板厚度僅0.5毫米,卻能承載8K超高清顯示像素,打破了國外在G8.5+基板玻璃領域的長期壟斷。”在彩虹顯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展廳,技術負責人的介紹讓調研組成員駐足良久。
2020年,國內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溢流法0.5tG8.5+基板玻璃產品在彩虹合肥生產基地順利下線,成功破解行業技術壟斷和產業“卡脖子”難題。如今該產品已實現批量供貨,榮獲“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評價,這背后是彩虹股份與“平板顯示玻璃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深度協同。
“這種‘國家平臺+企業攻關’的模式,不僅能夠加速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還能有效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國家平臺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豐富的研發資源,企業則作為攻關主體,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省政協委員羅義建議,要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卡脖子”技術清單,推動高校與企業形成“聯合研發—成果共享”的常態化機制,加速打破產業壟斷。
在陜西鉉光未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展廳,一臺激光干涉儀正在演示百米級精度校準。作為西安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該公司研發的激光穩頻技術填補了測繪行業水準標尺刻制規范的空白,2024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2025年預計達1500萬元。
“我們公司80%的技術骨干來自高校科研團隊,這種‘教授帶博士’的創業模式,讓實驗室成果直接對接市場需求。”公司負責人介紹。
“這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生動體現。”調研組表示,這種合作模式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加速了人才的成長和流動,要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將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所需,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讓企業能夠快速提升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校企互動:產教融合鍛造人才“強磁場”
在正泰智能電氣西北產業園的數字化車間,調研組見證了“訂單班”培養的實效。
“我們與西安交大共建聯合創新中心,與陜工院開設‘電氣設備智能化控制’訂單班,這種‘科學家+工程師’的培養模式,讓技術攻關與人才供給同頻共振。”企業負責人展示的124項專利成果中,有37項直接來自校企合作項目,其中1項獲陜西省“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項目支持。
在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學生們正在進行企業真實零件加工案例的仿真實訓。
“我們與北京精雕、江蘇匯博等眾多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實現‘學做創’一體化育人,每年培育專利20多項。”學院黨委書記惠朝陽介紹,學校85%的畢業生扎根裝備制造業,24名優秀畢業生入職清華、浙大等高校,形成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調研組建議,要大力推廣“一院一名企”模式,在“十五五”規劃中明確職業院校與重點產業鏈的對接指標,將企業參與課程設計、實訓基地建設納入辦學質量評估體系,讓“工匠精神”培養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
機制創新:政策賦能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我們設立3150萬元‘教育科技人才’專項基金,推動51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投資額達11.2億元。”咸陽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全市大力推動西部創新港咸陽新區建設,打造“三池一機制”共享平臺,與西安交大共建有色金屬材料概念驗證中心,形成“平臺支撐—項目牽引—資金保障”的政策體系。
在陜西國科鎂業科技有限公司的4N級鎂產品生產車間,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團隊的技術正在轉化為生產力。
“政府支持我們建設咸陽市有色金屬材料概念驗證中心,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死亡谷’被打通了。”公司負責人介紹,這種“高校技術+地方轉化”模式,正是咸陽市“人才工作組織部長項目制”的典型成果。
“建議將‘需求牽引、校企協同’模式納入全省規劃,建立‘企業出題、高校答題、市場閱卷’的創新機制。”省政協委員楊江海說。
“要聚焦‘三項改革’,推動高校學科布局與產業鏈需求精準對接,讓更多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主任薛建興表示,專委會將扎實做好此次調研總結工作,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為下階段省政協常委會會議做好籌備,為推進我省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貢獻政協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