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趙婧
禮泉縣袁家村“關中味道”爆紅全國,2024年袁家村接待游客950萬人次,旅游營收超12億元;佳縣赤牛坬村農民走上舞臺吃上旅游飯,他們的實景演出入選世界旅游聯盟鄉村振興案例;漢中“油菜花海”特色IP持續走紅,“漢家故里、油菜花海”之旅成功入選“花期鄉遇”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近年來,我省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旅游產品頻頻出圈出彩。
據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目前全省已成功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6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46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171個、鄉村旅游示范村284個。
如何乘勢而上,讓廣大村落從“流量入口”躍升為“留量密碼”?6月18日,省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學者,圍繞“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召開專家協商座談會,為我省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為高質量開好這次專家協商座談會,今年4月以來,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組織部分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前往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安順市和我省咸陽市、安康市開展考察調研。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張普慶就調研發現的問題作情況說明時說,雖然我省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要素保障不足、聯動協同不強、融合深度不夠、宣傳營銷滯后等薄弱環節。
會上,委員與相關部門負責同志普遍認為,我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生態資源豐富,廣大鄉村蘊藏著“非遺+物產+生態”豐厚資源,全面推進三秦大地鄉村振興要做好融合大文章。
據統計,2024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2億人次,實現綜合收入860億元,較2020年分別增長42%和58%。面對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市場,如何提升服務品質、優化游客體驗,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詩意棲居”的美好向往,成為當前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
“旅游旺季,鄉村基礎設施短板集中顯現,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不匹配。”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推廣處處長馮永忠在調研中發現,目前,我省交通網絡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公共服務設施呈現“城鎮優先”落差,水利電力設施存在“靠天吃飯”隱患。
馮永忠建議,加快實施“秦嶺旅游公路提升工程”,將通往重點景區的鄉村公路提升為三級以上標準,針對關中平原、陜北黃土高原、陜南秦巴山區的地形特點,分別構建“1小時旅游交通圈”。在重點鄉村旅游點布局“一個標準化游客服務中心、一座3A級旅游廁所、一套智能導覽系統、一處旅游商品集散點、一支應急救援隊伍”。實施“鄉村水利振興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在渭北旱塬新建集雨灌溉工程,在陜南山區改造灌溉渠道。
推進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鄉土文化如何成為可被激活的“文化IP”?
“我們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新路徑,提高農村文化服務的整體水平。”農工黨陜西省委會秘書長蔣進建議,發揮不同地域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講好村落故事,包括鄉賢故事、田園故事,以文化魅力增強村莊厚重感,持續提高村史館、鄉村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和文體鍛煉廣場等基礎設施覆蓋率,以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線,立足鄉村打造一系列具有特色文化底蘊的文化IP,并加強對村民的培訓教育,激發村民自覺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
如何構建起農文旅人才發展的長效機制?寶雞市政協副主席明濤建議,面向社會招引運營商,與專業運營團隊合作,讓專業人員經營鄉村旅游。同時,吸引本地在外成功人士、退伍軍人、畢業大學生等返鄉創業,助推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藏匿深山的傳統村落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村”和旅游打卡地,離不開創新傳播為引擎巧接“流量紅利”的助力。“我們要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農文旅融合傳播發展體系。”省政協委員、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衛星電視中心主播部主任李和平建議,通過創意設計,實施區域差異化傳播策略,讓鄉村之美可觸可感、可傳可銷。
近年來,我省以武功電商、藍田“村播”、“鳳縣模式”等為代表的農村電商,在促進農產品銷售、推薦展示鄉村文化旅游產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咸陽市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左新宏建議,加強城鄉一體化數據中心建設,試點建設全省統一的“共享溯源系統”,強化頂層設計和精準施策,利用農村閑置學校等公共空間,建設向村民開放的“公益共享直播間”,提供設備資源,挖掘“網紅”人才,培育電商隊伍,推動鄉村資源潛力釋放。
委員們踴躍建言,現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認真傾聽記錄,積極回應關切。
“感謝委員和專家對鄉村振興的持續關注,建議十分中肯。”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王德勝表示,將認真研究吸納意見建議,落實到后續工作中,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李霆表示,將進一步做好農業、文化、旅游要素資源深度融合工作,推動三個業態互促共進,催生更多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模式、新業態。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