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韓璋 通訊員 楊敏 記者 樊星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如何精準發力?”“如何解決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銜接不暢問題?”……6月11日,韓城市政協召開提案辦理專題協商會,與會人員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面源污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積極建言獻策。
韓城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說,今年以來,韓城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三農”工作決策部署,堅持黨建引領,統籌推進鄉村產業升級、建設提質、治理增效等重點工作,但還存在政策措施落地“最后一公里”不暢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要形成一個源頭防控、過程攔截、末端治理的整體系統的解決方案。”樊婭麗委員建議,用群眾易懂的案例,通過短視頻、田間課堂、典型曝光臺等形式宣傳環保知識,將農業環保納入“文明村鎮”“美麗庭院”評選,設立“環保紅黑榜”,形成全民環保共識。
“還可以推廣‘測土配方+智能施肥’,建設示范基地,引導農民減少化肥使用量。”程敏正委員補充說,科學劃定養殖“三區”,對中小養殖戶進行低成本設施改造,鼓勵“養殖—種植”結對,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孫文凱委員建議,充實鎮街農技員、環保網格員隊伍,開展“治理能手”培訓,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協同合作,解決“多頭管、管不好”問題。
針對進一步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問題,民建韓城市委會秘書長李曉玲建議,參照“河長制”“林長制”經驗,在市鎮村三級建立“田長制”,將高標準農田管護責任細化到鎮包村干部、村“兩委”成員、村民小組長,并簽訂責任書,明確“誰的區域誰負責”;推廣“物業化管護”模式,在項目區組建由鎮村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組成的“管護小組”,負責日常巡查問題上報,引入專業公司開展設備維修、溝渠清淤等服務,實現“專業+自治”,織密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網”。
嚴博委員呼吁,結合“鄉村振興大講堂”“主題黨日”等活動,將高標準農田管護納入村規民約,通過“村民說事會”“田坎課堂”等形式,用“大白話”講清“大道理”,讓村民明白“高標準農田是集體資產,更是自家飯碗田”,引導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市長王文俊邊聽邊記,連連點贊。他表示,委員的提案建議是農業農村部門推進工作的重要參考和寶貴資源,要以高度的責任意識,認真研究吸納委員們的真知灼見,切實把將委員們的提案建議轉化為破解“三農”難題的有效舉措,為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提案辦理質量直接體現政協履職成效,也關系委員履職積極性。”韓城市政協主席劉革表示,市政協將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推動提案從“寫得好”走向“用得上”,為助推市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力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