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殷博華
夏日的秦嶺北麓,風景秀麗、景色宜人。秦嶺腳下的栗峪口村熱鬧非凡,前來休閑、避暑的游客絡繹不絕。
近年來,西安市鄠邑區石井街道栗峪口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升級村容村貌,發展文旅產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把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改造成秦嶺腳下有名的旅游“打卡地”。近日,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全省第一批“千萬工程”示范村名單,栗峪口村榜上有名。
舊貌換新顏
走進栗峪口村,柏油馬路干凈整潔,一排排裝修獨特的民宿排列在道路兩旁,房前屋后的植被郁郁蔥蔥,墻上繪制著美麗的壁畫,一幅新農村的美麗景象展現眼前。
“和之前相比,現在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說起村子的變化,栗峪口村黨支部書記王利軍打開了話匣子。
2018年以前,栗峪口村人居環境較差,亂搭亂建現象嚴重,基礎設施老舊,夏天垃圾場散發出的氣味令人難忍,雨雪天道路泥濘不堪,村民怨聲載道,有的人甚至搬出了村子。
“我們先后爭取3000多萬元,通過盤活廢棄用地、升級基礎設施和修繕老舊房屋等方式,提升鄉村發展基礎。”王利軍說,“栗峪口村鄉村會客廳”就是鄉村改造升級的成果之一。
2021年,村里通過設計規劃、裝修改造,把原來的集體舊倉庫打造成集咖啡、餐飲、書屋、文創展銷、公共服務為一體的鄉村會客廳,游客在此既可以喝咖啡、讀雜志,還能品嘗各類特色美食。
“如今,荒廢地變成了文化廣場和休閑公園,泥濘小路升級為柏油馬路,村里統一粉刷了房屋,種上了花草樹木。每到盛夏的夜晚,走在村間小路上,花香沁人心脾,涼風拂面十分舒服。”王利軍說,村里今后還將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宜居環境,不斷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致富有良方
以前,栗峪口村村民主要以務農為生,每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大部分村民選擇外出打工謀生。
“只有產業發展起來了,才能留得住人,村子才能富裕起來。”王利軍說,鄉村環境改造只是開頭,產業振興才是目標。
栗峪口村依山傍水,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村委會在研究討論后,提出了“咖啡+文創+民宿+機車”的多元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文旅產業。
村民崔喜娟一直在外經營服裝生意,2024年,在村干部鼓勵下,她選擇回村發展,把家里的老宅改造成一家茶餐廳。在文旅產業的帶動下,她的收入也水漲船高。
“每天來吃飯的人都很多,有時大家都忙不過來。”崔喜娟說,每逢節假日或周末,餐廳每天的營業額可達一萬多元,以前外出風餐露宿謀生活,如今在“家門口”自己當老板。
近年來,村里還積極推動“網紅”景點的打造,吸引游客前來打卡旅游。
“土錘”咖啡店就是村里2021年打造的一家網紅咖啡店,每天都有許多年輕人來光顧,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五六百杯咖啡,火爆的生意也帶動許多村民實現就業增收。
目前,栗峪口村每年可接待游客50萬余人,鄉村旅游總收入超過1000萬元,產生集體收益70萬余元,催生工作崗位80多個,帶動全村100余人實現就業。
文化潤心田
漫步在栗峪口村,房屋外墻上的壁畫格外引人矚目,“講文明、樹新風”的標語隨處可見。
“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墻面、路面等載體,設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鄉風、孝老愛親等宣傳標語。”王利軍說,村子在升級村容村貌、緊抓產業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沒有落下,先后建設了“民規民約一條街”、村史館和鄉風文明展示欄等宣傳陣地,展示鄉風文明建設成果。
2022年,在鄠邑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的指導下,村里還建立了“栗峪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以志愿服務為引領,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科普宣傳、文化活動、技能培訓、家風教育、典型評選、環境保護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目前,全村已累計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280余場次,參與志愿者500余人,受益群眾2300余人。”王利軍說,村里還通過組建高蹺隊和鑼鼓隊等社團,不斷豐富鄉村文化娛樂活動,讓群眾生活樂起來。
王利軍說,村子今后將繼續以鄉風文明建設為抓手,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努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鄉村。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