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即將進入7月主汛期,6月27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省應急管理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同志,介紹2025年陜西省防汛抗旱工作有關情況。
據預測,今年我省氣候年景總體偏差,發生極端暴雨洪澇災害可能性大,主要江河徑流量總體偏豐,陜北北部、黃河北干流、渭河中下游出現超警洪水可能性大,中小河流致災性洪水可能多發重發,局地洪澇和階段性干旱并存,復雜嚴峻態勢仍將延續。
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副書記孟中華表示,全省持續強化統籌協調與精準調度,推動各地各部門扛牢責任、協同發力,持續補短板、強弱項,高效有序推進防汛抗旱各項工作。
5月中旬,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成立10個檢查組,共檢查49個縣區,發現問題545項,已反饋各地整改。全省共排查各類隱患9272處,整改完成7480處,對短期內無法整改到位的,按規定落實應急管控措施,加強風險防范,組織制定《“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保安全”專項行動方案》,全面排查問題隱患和薄弱環節,夯實防汛保安基礎。
陜西地跨陜北黃土高原、關中盆地、陜南秦巴山區三大地貌單元,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點多面廣,是全國地質災害嚴重的省份之一。
面對我省的嚴峻形勢及上半年旱情嚴重,主汛期極易出現旱澇急轉、強對流天氣等極端氣候事件引發地質災害的情況,省自然資源廳地質勘查管理處處長周新民介紹,目前我省已提前做好主汛期前的地質災害防治各項準備工作。
今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累計開展地質災害巡查排查8.3萬次,落實10650處隱患點群測群員和14677處風險區巡查員,并開展全覆蓋核查,進一步夯實“隱患點+風險區”雙控四級責任體系。
針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省自然資源廳將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管控,加強與氣象、應急和水利等部門的會商研判,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做好預警信息叫醒叫應,落實預警信息“123”響應機制,嚴格落實領導帶班和24小時值班制度,加強值班人員培訓,做好重大信息首報工作,確保信息傳達暢通。
“7月1日全省進入主汛期,極端天氣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大,山洪災害防御形勢進一步趨緊。”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張東江說,今年汛前,水利部門從四個方面聚焦補齊山洪隱患短板,壓緊壓實各級責任,全力防御確保安全度汛。
在完善預警叫應機制方面,建立水情預警與應急響應聯動工作機制,進一步擴大洪水、山洪預警信息共享范圍,遇強降雨逐級叫應到鎮村防汛責任人和受威脅群眾,做到預警叫應“最后一個人”。
在夯實山洪防御基礎方面,進一步完善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在已建成4部測雨雷達的基礎上,今年在安康漢濱區新建1部測雨雷達組網,提高暴雨高頻高值區雨水情監測能力以及極端條件下通信保障能力。今年實施25條山洪溝工程治理提升防洪抗災能力,制定村級簡易“口袋”預案,確保關鍵時刻能用實用管用。
在健全包保責任體系方面,復核更新山洪災害危險區動態管理清單1萬余條,在村級以下建立山洪溝危險區“一溝一責”“一點一崗”包保體系,尤其是針對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落實“一對一”轉移責任,明確“誰組織、轉移誰、何時轉、轉何處、不擅返”五個關鍵環節責任和措施,確保災害發生前應轉盡轉、不漏一人。
在強化演練實戰效能方面,省水利廳聯合漢中、安康、商洛、寶雞、銅川市人民政府開展山洪防御等演練,全面檢驗斷電斷網等極端情境下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與可操作性,提升應急處置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全方位對山洪災害危險區、在建水利工程、水庫、河道堤防、淤地壩、水閘水電站等六個方面7.9萬人次的涉水責任人開展模擬預警叫應演練,確保責任人鏈條閉環履職盡責。
為做好城市排水防澇工作,截至6月20日,全省累計排查排水管網1.9萬余公里,整治各類隱患9900余處。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管理處處長王宏宇表示,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落實城市政府內澇治理主體責任和排水防澇主管部門的結果責任,指導各地緊盯重點地區、重要點位和高風險區域持續開展安全隱患排查,針對發現的問題隱患,采取工程防、人防和技防等措施,確保整改到位和管控落實;指導各地加強易積水區域城市基礎設施巡查檢修,加大巡查頻率和檢修頻次,確保設施安全運行;指導各地嚴格執行汛期值班值守和信息報送制度,認真落實排水防澇搶險預案,持續強化應急排澇力量,確保一旦發現險情征兆,能夠快速響應、迅速處置,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記者 馬尤翼)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