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在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輔助性就業基地的明亮操作間里,一群人圍著一張桌子,正靈活地纏繞毛線,編織著各式各樣的花束,還有幾位在專注地修剪、粘貼,將片片羽毛化作栩栩如生的“飛鳥”工藝品。一墻之隔,在另一個操作間里,寶媽們指尖輕巧翻飛,細心地整理著纖細的睫毛原料。這里沒有機器的轟鳴,只有細微的勞作聲響,每一雙手都在編織著生活的溫度,也編織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神農鎮輔助性就業基地成立于今年1月,以“黨建+助殘+就業”融合模式為引領,通過精準對接轄區殘疾人、失業人員及全職媽媽等群體需求,構建了一個集技能培訓、崗位安置、心理關懷于一體的綜合性就業服務平臺。“我們開設了眼睫毛制作、手工編織花、飛鳥工藝品等這種容易學的項目,輔以3到7天的免費崗前培訓,大部分人能夠很快上手。”神農鎮輔助性就業基地負責人姚杰說。截至目前,就業基地已培訓學員200余人次,穩定吸納75名就業困難群眾和17名殘疾人就業,靈活帶動170余名兼職人員在家門口增收。
政府搭臺,小車間承載大民生。神農鎮不僅為就業基地提供政策扶持與資源對接,還創新服務模式,聯合神農鎮衛生院專業醫療團隊,定期為殘疾人員開展心理疏導與醫療支持。“學手工編織很簡單,培訓的老師教得很細致,而且在這里工作很放松,和周圍的人相處特別融洽,每天心情都很好。”一位精神殘疾人員說道。
姚杰的工作電腦“叮”得一聲,又一個客戶訂單傳了過來。據了解,神農鎮輔助性就業基地現采用訂單生產模式,根據客戶需求精準匹配產能。就業基地產品遠銷國內多個省份外,還成功出口南非、歐美市場,這些銷售成果讓就業困難群體實現了穩定增收,切實托起了群眾“穩穩的幸福”。寶媽苗苗感慨:“這個地方離家特別近,我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后就來這里制作眼睫毛了,豐富生活之余還能增加一點收入!”
“未來,神農鎮將不斷加大對輔助性就業基地的扶持力度,并創新打造‘神農百工坊’社區工廠,振興傳統工藝,激活社區就業,搭建兼具文化傳承、民生幫扶與社區共建的示范平臺。”神農鎮黨委書記王建輝表示。(通訊員 李晨翀)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