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開展的特色國學課。(通訊員 王三合 攝)
■記者 張佳
驪山腳下、華清池畔,有著120年歷史的西安市臨潼區華清小學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創新的文明實踐,榮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當“紅領巾小講解員”用稚嫩嗓音講述《長恨歌》的千年傳奇,當唐詩節的吟誦聲回蕩在校園長廊,這所毗鄰華清宮的學校,正以“古今交融”的文明教育模式,書寫著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生動實踐。
鑄魂:德育體系讓文明“可觸摸”
要讓每個孩子成為文明的火種。華清小學創新構建“2468德育體系”,通過“入學禮-入隊禮-成長禮-畢業禮”四禮教育鏈,串聯起學生成長的文明印記。
學校利用臨潼文旅區位優勢,積極推進紅田愛國主義教育工程,孩子們通過“行走的課堂”,走進臨潼14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華清宮“西安事變”遺址變成思政課的活教材,把一個個場館打造成思想道德建設的“示范田”,該活動獲評西安市“最受群眾喜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廣項目”。
“紅領巾小講解員”周皓宇連續三年在華清宮為游客志愿講解,從最初“緊張得手心出汗”到后來落落大方地講述唐文化與紅色歷史。“能為家鄉代言,是我最驕傲的事!”像他這樣的“紅領巾小講解員”,不僅在實踐中學到了知識,還鍛煉了口語表達、團結協作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據華清小學德育主任介紹,為了讓小隊員們的講解更有感染力,學校專門撰寫了適合他們的講解詞,并通過普通話練習、講解禮儀及技巧學習、模擬訓練等實戰培訓,讓每位小隊員都掌握了講解的基本功。目前,華清小學的“紅領巾小講解員”志愿服務團隊已先后走進華清宮、秦陵博物院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義務講解200余場次。
深耕:譜寫創新發展的傳奇故事
漫步校園,“一屏兩臺三廊四欄”文化陣地浸潤無聲。LED屏滾動播放著“二十四節氣”微課,“榴花紅領巾廣播”和“校園電視臺”開設文化宣傳思想教育專題節目,師生書畫連廊展示學生臨摹的《唐詩三百首》,英模長廊、紅色教育長廊中訴說中國故事……秦俑的戰歌、關學始祖張載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教誨與新時代好少年事跡交相輝映,譜寫著“百年名校”創新發展的傳奇故事。
學校深挖地域文化,打造“唐詩節”等品牌活動。晨讀時吟誦唐詩,課間操融入“霓裳羽衣”舞步。“十元關愛行動”“小葵花義賣”“助困圓夢”等活動與教育扶貧攻堅同步推進,這種“沉浸式”教育讓文明具象化。
華清小學以“書記項目+校長領航”雙輪驅動,堅持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引領教師隊伍建設。
把師德作為首要條件推進職稱晉升、評先評優方式改革,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扎實開展“名師引領”“手骨頭教師”評選,身邊的榜樣表彰宣傳,青藍工程,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目前已有50多名教師榮獲教育領域“西安之星”、師德模范、榜單人才、德育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等稱號。
從秦風唐韻的課堂到服務社會的實踐,從百年校史的沉淀到全國文明校園的榮光,華清小學正以文化為根、以行動為脈,讓文明如驪山溫泉般潤澤每個生命。讓這里走出的孩子,不僅帶著唐風雅韻,更懷揣一顆“知禮明德”的赤子之心。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