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閆智
隨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加速建設,“三項改革”持續深化,近年來,陜西科技硬實力不斷彰顯。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10.5萬項職務科技成果實現單列管理,3.2萬項完成轉移轉化,催生1803家科技型企業。
“陜西科技成果轉化‘量’上有突破,但‘質’上仍需加力,尤其是成果就地轉化、新興領域研發等短板,亟待系統性破解。”省政協常委、省統計局二級巡視員張虹結合統計數據分析指出,陜西科技領域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效提升的關鍵轉型,如何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堵點、提升成果轉化效率,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盡管成果增量亮眼,數據也折射出深層問題。張虹表示,2024年全省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69047項,成交額近4832億元,但就地轉化比例不足四成;企業研發投入中,能源化工領域占比較高,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等新興領域研發投入偏低,產業結構調整滯后;企業R&D投入占比雖高,但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足。
針對本地創新鏈與產業鏈匹配度不足、校企協同斷層,張虹建議,推行“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模式,由本地企業根據產業鏈短板提出技術需求,高校和科研機構定向攻關,政府通過中試基地建設、資金補貼等措施支持技術在本地落地,直接提升技術與本地產業的匹配度,增加就地轉化可能性。
針對產業結構不平衡,張虹建議,動態調整學科設置、科研攻關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能源等新質生產力領域,引導企業從傳統能源向新興領域傾斜,對企業給予稅收抵扣、基金扶持。同時,要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提升新興領域研發強度,破解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弱、龍頭帶動不足的困境。
張虹在調研和日常工作中發現,我省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評價體系僵化,存在“唯論文、唯職稱”導向。企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人才缺口大,高校技能型人才供給不足,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錯配。
張虹建議,要破除人才流動壁壘,推廣科研人員兼崗兼薪,支持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兼職擔任企業技術顧問或技術經理人,打通“高校-企業”人才流動通道,壯大技術轉化中介隊伍。
”張虹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入企業、高校調研,聚焦新興領域研發投入不夠、中小企業創新活力不足等痛點務實建言,為陜西科技成果轉化從“量增”到“質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